高二下
歷史

重點回顧


一分鐘準備段考

  • 文句史料題永遠是考題大宗,常考原因、結果、影響等
  • 要能掌握歷史因果關係,多運用歸納比較
  • 上課重點要能自己摘錄,地圖要能看懂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

一、科學革命

1. 背景:文藝復興時期後,不再盲目相信權威;地理大發現後,擴大與各地在科學技術、知識上的交流。
2. 科學傳統的革命:
  • 以《聖經》中的神學為基礎,並融合上古時代的天文、物理觀念,認為宇宙中心為地球。
  • 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以論證「地動說」與「太陽中心說」,推翻教會傳統的科學觀與世界觀。
3. 新科學方法:培根提出歸納法,笛卡兒提出演繹法,他們分別影響到英、法兩國的科學研究風氣,而由牛頓集大成,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構大宇宙機械論,人只要靠理性就可揭開自然的奧妙。
4. 代表機構:英國皇家學院及法國科學院。
5. 影響:重視反傳統、反權威,以及理性思考,建立起日後工業革命與啟蒙時代的基礎。

二、啟蒙運動

1. 背景與理念:大宇宙機械論廣為知識分子相信,他們開始研究人類社會的通則,共同的理念不外乎為崇尚理性主義、重自然律、批評教會、保持樂觀精神等等。
2. 起源:主要來自於英國的政治思想,如霍布斯提倡政府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洛克提出的天賦人權之說(生命、自由、財產)以及立憲政府,若政府侵犯人權,則人民有權力使其政府不繼續存在。
3. 發揚:西元 18 世紀的法國,沙龍及學院成為貴族邀請學者傳播政治思想的場所,著名學者的思想有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伏爾泰的「完全言論自由」、盧梭的「主權在民」、狄德羅的「理性與自由」。
4. 思想家三階段:第一代為重理性、人權自由的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第二代為少數為無神論者,並主張宇宙機械說;第三代為強調自然的盧梭、肯定自由意志的康德。
5. 影響:理性主義成為主流思潮,並藉批判政治社會的機會,使人民樂觀地寄希望於未來的社會,更促成美國獨立、中南美洲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三、啟蒙運動時代的文化發展

1. 中國文化與啟蒙運動:西元 16 世紀,西方由耶穌會傳教士引入中國傳統與儒家思想,中國儒家強調理性的思考與啟蒙運動相容,獲得啟蒙哲士如狄德羅、伏爾泰的極力推崇,而中國科舉制度更成為西方中產階級希望採行的文官選拔制度。
2. 古典主義的美學發展:
  • 西元 14~16 世紀,西方文化主流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推崇,使古典主義復興。
  • 巴洛克藝術:以古典主義為基礎,搭配上華麗的外觀裝飾,如凡爾賽宮,或是巴哈、韓德爾的音樂。
  • 洛可可藝術:過度繁複的裝飾,有庸俗之嫌。
  • 新古典主義:西元 18 世紀中葉,為脫離繁複的表象追求,重拾古典主義的內涵,成為新古典主義。如夏爾丹的繪畫展現勞工生活、美國的白宮建築走優雅之風、莫札特的音樂風格展現新穎。
  • 進步史觀:強調科學,與古典主義長期對抗,相持不下。

君主制度的發展

一、君主專制與議會政治發展

1. 君主專制:盛行於西元 17 世紀的歐洲政權,特色為建立官僚體系、成立國家常備軍、推動財政改革、主張君權神授等等,以法國路易十四、英國詹姆士一世與查理一世、俄國彼得大帝為代表。
2. 議會政治:
  • 由英國諮詢傳統演變而成,從西元 9 世紀的賢人會開始,逐漸演變成大議會、國會,並分為上、下兩院。
  • 西元 17 世紀,查理一世在位時,逕行解散國會引發清教徒革命,嚴重打擊王權。
  • 西元 1688 年光榮革命後,英國正式結束君主專制,議會政治從此確立。

二、開明專制

盛行於西元 18 世紀的歐洲政權,受到啟蒙運動影響,強調理性主義,否定君權神授與迷信,代表有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莎、俄國女皇凱薩琳大帝等等。

美國獨立革命及其建國與發展

一、獨立革命

1. 獨立背景:地理大發現後,許多英國清教徒移民至北美洲,殖民地運作深受英國議會政治、民主思想影響;英國為了平衡七年戰爭的債務,向北美殖民地加徵稅款,殖民地人民認為其在英國國會並無代表,因此國會無權向他們徵稅。
2. 獨立過程:
  • 西元 1773 年,波士頓茶葉黨事件使英國開始鎮壓殖民地的反英運動,隔年北美殖民地向英國請願,希望停止鎮壓遭拒,遂展開獨立戰爭。
  • 西元 1776 年,大陸會議中發表《獨立宣言》,主張平等、自由,正式宣布脫離英國。
  • 美軍在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的幫助下戰勝英軍,西元 1783 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二、共和國的誕生

1. 西元 1787 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制訂新式憲法,使美國由各州分權的「邦聯制」改為加強中央權限的「聯邦制」。
2.《美國憲法》採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學說,將國家職權分為行政、立法、司法 3 個部門。西元 1789 年,根據憲法舉行大選,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

三、民主政治的成長

1. 開國時的聯邦主義派與共和派,使美國形成兩黨政治。
2. 初期的政治發展:
  • 華盛頓(西元 1789~1797 年在職):奠定美國政治模範。
  • 傑佛遜(西元 1801~1809 年在職):鼓勵拓殖中西部。
  • 麥迪遜(西元 1809~1817 年在職):任內爆發英美戰爭,促成美國國家主義發展。
  • 門羅(西元 1817~1825 年在職):發表門羅主義,畫分美洲勢力範圍。
  • 傑克遜(西元 1829~1837 年在職):成年男子普選與推行國民義務教育。

四、領土拓展與南北戰爭

1. 領土拓展與西進運動:西元 18~19 世紀,漸次從英國、西班牙、法國、墨西哥、帝俄等國手中取得領土,並西進拓荒,美國成為世界大國。
2. 南北戰爭:南北兩方因蓄奴、經濟型態、聯邦政府職權主張不同而爆發內戰。戰後黑奴獲得解放,國家統一的基礎更加穩固,國力也更強盛。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帝國

一、革命背景

法國行封建專制,貴族、教士享受特權,平民生活困苦,加以啟蒙思想的洗禮,促使中產階級有了改變與革命的動機。

二、革命的爆發與國民會議的措施

1.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西元 1789 年,法王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困難召開三級會議,平民代表堅持共同集會、個別表決,國王被迫召開國民會議,但卻暗調軍隊集中巴黎,造成巴黎市民暴動,各地亦紛起暴亂,法國專制的行政體系完全瓦解,政權落入國民會議手中。
2. 國民會議的措施(西元 1789~1791 年):發表《人權宣言》,提出「自由、平等、博愛」;取消貴族的封號、特權,整頓財政,並於西元 1791 年制訂憲法,採行君主立憲,三權分立。

三、國民公會與第一共和

由於外國干涉革命,巴黎群眾召開國民公會,宣布廢除王政改建共和,將路易十六處死。雅各賓黨主導國民公會,實行「恐怖統治」,並實施《徵兵法》組建新軍對外作戰。至西元 1794 年被推翻,隔年制訂新憲法,成立督政政府。

四、拿破崙的崛起與失敗

1. 崛起到稱帝:西元 1793 年,拿破崙協助國民公會平定國內叛亂而嶄露頭角。西元 1798 年遠征埃及失利,於隔年回國發動政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並於西元 1804 年稱帝。
2. 功績:整頓財政、編訂《拿破崙法典》,擊敗歐洲各國,進占西班牙和義大利,支配歐陸,並推廣法國革命的主張,促進日後歐洲各國朝現代化民族主義國家的發展。
3. 失敗:對英國的大陸政策失誤,深陷西班牙的半島戰爭,接著遠征俄國失利,於西元 1814 年在外國脅迫下退位,隔年東山再起卻又兵敗滑鐵盧,最後遭到放逐至聖赫勒拿島。

五、維也納會議

奧國首相梅特涅於拿破崙失敗後召開維也納會議,以「正統」、「補償」原則恢復舊王室統治權,重新畫定歐洲各國舊疆界,專制政治復盛,埋下日後衝突種子。

英國工業革命及影響

一、工業革命的發展

由於英國獎勵發明、商業發達、市場廣大、資金與資源充足、勞力充沛、交通便利、政治自由的影響,奠定英國工業革命的基礎。棉紡織業帶動許多新式生產機械的發明與技術改良,促成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發生,並由英國開始向歐洲擴散。

二、初期的工業社會及其影響

1.人口增加與都市化:
  • 糧食、交通、醫療衛生改進,使人口大幅增加。
  • 英國於圈地運動後,不再需要大量勞力,工廠制度興起,吸納過多農村人口,形成新的工業都市。
2. 社會運動與社會主義:
  • 社會運動:機器生產打擊傳統手工業,激起工人運動。
  • 社會主義:工業化帶動產業升級與經濟社會,但卻出現嚴重勞工問題,使許多關心社會問題的人士提出各種改革主張,希望能改善現狀。
3. 婦女地位轉變:眾多勞工婦女投入職場,地位開始提升,許多中產階級婦女也投入組織團體推動改革,促進日後女權運動。
4. 初期工業社會的文化:帶動大眾文化的形成、新的休閒活動產生、運動風氣興盛、教育受到重視。
5. 影響:
  • 正面:物質生活顯著進步,大眾文化成為主流。
  • 負面:工人的生活惡劣且缺乏保障,而資本家壟斷財富後進而控制政治,造成政府無法展現正常的能力,父權主義過度發展,女性形同男性的附屬。

三、資本主義的成長

1. 海外探險與商業資本主義的出現:
  • 背景:在西元 16 世紀中期~西元 18 世紀中期,隨著遠洋航線打通、人口成長、資本累積等因素,發展出以商人投資為主的資本主義,史稱「商業資本主義」。
  • 特色:商業方法改良與商業組織變革、重商主義盛行、建構世界經濟體系。
  • 影響:商業活動趨向國際化、手工業生產資本化、家庭代工業興盛、西歐各國因商業競爭爆發衝突、促進近代社會發展。
2. 工業革命與工業資本主義的形成:
  • 背景:工業革命進入第二階段,煉鋼業與化學工業成為新指標,美國、德國 成為新工業強國,日本也擠進工業國家之林。
  • 發展:各國為競爭新的原料與市場,積極向外擴張與侵略,並結合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強調「生存競爭」和「自然淘汰」。
  • 影響:對內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對外形成新帝國主義,工業資本國家挾工業實力向外侵略,非西方國家均受到強烈的震撼。

西元 19 世紀的歐洲思潮

一、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對立

1. 封建貴族主張國家應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菁英統治,並回歸歷史、宗教的傳統,唯有如此才能穩定國家及社會基礎,此即保守主義。
2. 中產階級主張政治應仿效西元 18 世紀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模式,認為人人都應享有同等的機會,憑自身的能力自由競爭,此即自由主義。
3. 兩者意識形態的對立,再度促使歐洲出現革命浪潮。

二、浪漫主義

1. 啟蒙思想家過分重視自然法則和理性的態度引起反動,浪漫主義者主張回歸自然、強調個性、重視情感、反對傳統、迷戀中古。
2. 主要表現在文學、繪畫與音樂等層面,文學代表有歌德、雨果,繪畫代表有歐仁與哥雅,音樂代表有貝多芬、蕭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人。
3. 因無法解決社會問題而式微,寫實主義興起代之。
4. 頌揚民族的過去與文化特色,影響民族主義的發展。

三、社會主義

工業革命後,社會產生勞資對立的新問題,開始有學者提出解決辦法。
1. 烏托邦社會主義:主張建立共有社區、經濟互助,但是不易實現,代表人物有歐文、聖西門、傅立葉。
2. 費邊社會主義:主張循序漸進改革,並以國家作為改革的工具,影響英國的社會改革,創立核心人物為韋伯夫婦。
3. 馬克思社會主義:主張激烈的階級鬥爭以達到無產階級專政,影響西元 20 世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創立核心人物為馬克思、恩格斯。

歐美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中南美洲獨立

在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下,由玻利瓦爾與聖馬丁帶領,中南美洲紛紛獨立,並在美國《門羅宣言》的保護下,屏除歐洲勢力的介入。

二、法國民主革命

1. 七月革命:西元 1830 年,法王查理十世欲恢復專制與封建貴族特權,引發巴黎民眾的暴動,趕走查理十世,迎立路易腓力為國王。七月革命影響義大利、日耳曼、波蘭與比利時的革命,前 3 者都被保守勢力撲滅,僅比利時在英、法的支持下獨立成功。
2. 二月革命:路易腓力擔任國王後,對人民虛情假意,拒絕修改選舉法,最後在西元 1848 年引發巴黎群眾的暴動,趕走國王,以成年男子普選的方式選出路易拿破崙當總統,成立法蘭西第二共和。二月革命影響全歐洲,瓦解了以梅特涅為首的保守派勢力,促成各地成立自由派政府。
3. 法蘭西第二帝國:路易拿破崙於西元 1852 年操作公投稱帝,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如克里米亞戰爭、英法聯軍、薩奧戰爭、扶植墨西哥皇帝等等,最後於普法戰爭失敗被俘,巴黎政變成立第三共和,法國民主政治從此確立。

三、英國和平改革

1. 西元 1832 年,民黨執政通過《改革法案》,此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行動讓英國的民主體制更完整。
2. 英國一併進行了社會的改革法案,如西元 1833 年的《廢除黑奴法案》、《工廠法》、西元 1870 年的《國民教育法》、西元 1906 年的《勞工賠償法》等等,使人民生活的環境更為平等、健全。

歐洲民族主義的擴展

一、民族主義的發展

受拿破崙橫掃歐洲的影響而興起,德、義的統一及中南美洲國家的獨立都是受到民族主義影響。

二、義大利的統一

1. 義大利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就再也沒有統一成國家,維也納會議後,更成為奧地利帝國的勢力範圍。
2. 在馬志尼喚醒民族意識、加富爾外交運籌帷幄、加里波底無私奉獻兩西西里的情形下,薩丁尼亞王國透過克里米亞、薩奧、普奧、普法戰爭,成功完成義大利的統一。

三、德意志的統一

1. 神聖羅馬帝國王權衰弱,導致了日耳曼地區的分崩離析,但拿破崙激起了日耳曼地區的民族意識。
2. 法蘭克福會議上,以普魯士領導德意志統一的小德意志派取得多數日耳曼邦國的認可。
3. 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普魯士以普丹、普奧、普法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四、奧匈帝國的發展

西元 1866 年,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爭戰敗後,與匈牙利貴族達成妥協,改組成奧匈帝國。之後與德國結盟,朝向巴爾幹半島發展勢力,最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於戰後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