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準備段考
- 要能記住地理現象外,還要了解背後發生的原因
- 加強地理觀念在日常生活上的運用
- 訓練判斷圖表的能力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
西亞
一、環境背景
1. 概述:西亞位於亞洲大陸的西南隅,自古以來即為歐、亞、非三洲交通往來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地形大部分為沙漠和高原,僅肥沃月彎與黑海沿岸為精華區。
2. 高原為主的地形:
- 北部高原:屬歐亞褶曲帶的一部分,因受板塊擠壓影響而多地震。
- 中部高原::從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到兩河流域的弧形地帶,稱為「肥沃月彎」,
是主要的農業精華區。
- 南部阿拉伯高原:為非洲古大陸的一部分,後因紅海陷落及蘇伊士運河開鑿而與非洲陸塊分離。地表久經侵蝕,地形起伏甚小。
3. 乾燥少雨的氣候:
- 全區副熱帶高壓帶(馬緯度無風帶)籠罩,乾燥少雨,主要以乾燥和半乾燥氣候為主。
- 氣候類型:包括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地中海型氣候、副熱帶氣候、高地氣候。
4. 匱乏的水資源:西亞地區水資源缺乏。波斯灣沿岸國家,依賴海水淡化解決用水問題。西亞其他國家也致力於保護和開發再生水源。
二、文化與生活
1. 游牧生活:游牧是西亞居民的傳統生活方式,牲畜以羊為主,平坦區盛行游牧,山地盛行山牧季移。庫德族有部分人從事農耕或定居都市,但仍有不少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貝都因人傳統生活除飼養牲畜外,兼營駱駝隊商。在1920年代後,因發展綠洲農業及石油開採,多數貝都因人放棄傳統生活。
2. 農業:有水的地方就有農業。包括綠洲農業、灌溉農業、地中海型農業。 3. 民族與宗教: - 民族:以阿拉伯人為主。阿富汗人、土耳其人、波斯人、猶太人均獨立建國。
- 宗教:一神信仰。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均發源於此。
4. 宗教都市: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
三、石油經濟
1. 石油資源: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波斯灣周圍等地區,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豐富。
2. 石油開發下的經濟轉型:過度依賴石油出口,造成某些國家經濟結構不平衡。為避免經濟不穩定問題,各國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
3. 石油輸出組織(OPEC):1960年成立,目的是為了維護產油國利益。
四、文化與政治衝突
西亞位於三洲、五海的交界帶,自古以來深受外來勢力的影響,近年來,更在石油、政治、宗教、水源和種族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使得本區的國際衝突層出不窮,並牽動世界經濟發展,影響遍及全球。
東南亞
一、自然環境的利用與限制
1. 範圍與位置:介於北回歸線與南緯10°之間,居大陸與海洋的過渡帶,具有橋梁、走廊的性質。。
2. 地形與氣候: - 中南半島:山脈與河川多由中國延伸而來,下游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為精華區。
- 南洋群島:位於板塊接觸帶,因地形崎嶇,沿海平原為人口集中的精華區。
- 溼熱的氣候: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南洋群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屬於高地氣候。
二、多元的文化景觀
1. 多重的文化源頭:深受中國、印度的影響。
2. 西方殖民的影響:西元16~19世紀歐洲各國將此區併為殖民地,二次大戰後才紛紛獨立。
3. 民族組成:
- 中南半島:中國西南地區的百越,南遷後成為越族、老撾族、泰族、吉蔑族、緬族等等。
- 南洋群島:以馬來人為主。
- 外僑的移民及發展:以來自中國閩、粵的華僑為主,是華僑分布最多的區域。
4. 多元的宗教:包含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儒教、道教等等。
三、經濟發展與區域結盟
1. 經濟活動:主要為稻作農業及熱帶栽培業,並出產石油及錫礦。。
2. 東南亞的工業發展:受到殖民的影響,其資本、技術來自殖民母國,利益為母國所有。而資本家兼併土地,造成土地分配不均、社會貧富懸殊、區域發展不均。直到二次大戰後,各國紛紛獨立,致力發展第二級產業,加速工業化。其中,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現代經濟發展最早、基礎設備最完善的國家。
3. 東南亞國協:1967年成立,宗旨在於促進區域間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合作與發展。
四、印尼
1. 概述:國土橫跨南、北半球,介於亞洲大陸與大洋洲之間,連接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境內人民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
2. 人口問題:人口過多且人口分布不均。
3. 種族衝突:印尼種族大約有300多族,方言365種以上,主要以馬來人為主。
- 印尼的人口遷移政策,引起新住民和原始住民的衝突。
- 各區域的貧富差距擴大促使外島居民萌生獨立念頭。
- 印尼的排華問題:華僑是此區經濟發展的主力,但近30年來華人影響力逐漸衰退。
4. 雨林的開發與保育: - 傳統的游耕(火耕)造成雨林的大量消失。
- 森林開發造成環境衝擊:1980年代大規模開發,使雨林消失更加迅速。
- 熱帶栽培農業造成的環境衝擊,使森林面積縮小。並常採用放火焚林方式整地,形成霾害,而且破壞生物棲息地,造成許多物種消失。
臺灣的位置與環境特色
一、臺灣的地理位置
1. 板塊接觸位置:臺灣位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板塊擠壓使得臺灣的形狀和山脈的走向,大致呈南北走向。多斷層、多地震、多火山活動現象。
2. 海陸交界位置:臺灣位於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界處。因海陸比熱性質不同,造成不同季節風向不同的季風氣候。夏雨冬乾的氣候特徵,使得臺灣較其他同緯度的地區溼潤。
3. 島弧中樞位置:臺灣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央,為生物移動、擴散的中繼點,造成文化多元與生物種類多樣性的特色。也因位居島弧中樞,在交通運輸、軍事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二、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
1. 複雜的地形:
- 屬於板塊碰撞擠壓而隆起的新褶曲地形。
- 因板塊擠壓作用,使臺灣地殼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造就臺灣地質環境的多樣性。沉積岩和堆積物質構成臺灣陸地的主體,花東縱谷則多變質岩。
- 臺灣島東側、西側、北側都曾出現火山活動。
- 山地和丘陵面積占全島面積的70%,山多平原少。沿海多沖積平原,主要盆地為臺中盆地、臺北盆地、埔里盆地。北部、東部海岸屬岩岸,西部海岸為沙岸,南部海岸則以裙礁地形為主。
2. 多變的氣候:
- 影響臺灣氣候的因素包括緯度、海陸交會位置、地形、季風風向、洋流。
- 臺灣氣候特徵:冬季山地冷、平地暖,北部冷、南部暖;夏季除山地外,各地皆
熱。雨量特多,主要降雨來源為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颱風雨。
3. 豐富的生態景觀
- 臺灣因位於交接地帶,自然環境呈現多樣性,加上季風及洋流交互影響,使臺灣海域和陸域存在著非常豐富的生態環境。
- 臺灣生物種類繁多,多特有(亞)種。
- 臺灣平均每單位面積所擁有生物量居全球之冠。
三、臺灣多元文化的社會
1. 臺灣位於海陸交會的交通要道,陸續吸引不同的族群到臺灣開墾、居留。
2. 原住民文化:原住民是最早移居臺灣的族群,屬於南島語族,又可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平埔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平原、丘陵地帶;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山地與臺灣東部。
3. 移民文化:從16世紀開始,陸續有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占領或移居臺灣。1949年後大量來自中國各地的居民移入臺灣,豐富了臺灣的文化。
4. 日本文化:臺灣曾受日本殖民長達50年,直到現在,臺灣仍深受日本文化影響。
5. 東南亞文化:東南亞的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大量移入臺灣,其風俗、文化影響了臺灣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