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準備段考
- 閱讀能力永遠是中心,白話、文言要兼顧
- 從平時就要累積國學常識
- 應用文專有名詞、辭義古今之變要熟悉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
詩經選
1.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與純文學之祖,先秦時代稱《詩》或《詩三百》;漢代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之奉為五經之一,此後遂以《詩經》稱之。
2. 《詩經》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長達五、六百年間的詩歌作品,這些作品的產地廣闊,北至黃河,南至江 漢流域;由於《詩經》非一時一地之作,故除了少數作品可考知作者外,絕大多數作品之作者皆已不可考。
楚辭選
1. 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將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漢人仿寫的作品彙編,由於《楚辭》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人為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七六年—西元前二二一年)的楚國人,他們作品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因此定名為《楚辭》。
2. 屈原為《楚辭》的代表作家,所著離騷被清 金聖歎列為六才子書中的第二才子書。〈離騷〉是一篇具備高度藝術性與濃厚浪漫主義氣息的抒情傑作,它不僅奠定了中國詩歌史上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石,在詩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具備開創精神,將比興手法由單純的觸物起興,轉化為深遠寄寓,留給世人更深的感懷。
燭之武退秦師
1. 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為春秋三傳之一。左傳以魯史為中心,採編年紀事,敘事詳明,記載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間各諸侯國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2. 本文記魯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燭之武受鄭文公之託,往見秦穆公,片言退秦之事,藉以彰顯外交人才的重要,闡述「弱國有外交」的道理。
3. 本文透過人物對話來鋪陳情節發展:先是佚之狐向鄭文公舉薦燭之武,顯現出鄭國之危急;次是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為情勢發展下了伏筆;後為燭之武勸諫秦穆公,顯示出情勢已轉;末為晉文公之語,說明鄭國危機解除。
馮諼課孟嘗君
1. 戰國晚期,七國進入存亡的鬥爭階段,諸侯國的各公子為了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便以養士的方式來招攬人才。此時,「士」成為王侯、將相、農工商賈之外,最活躍的社會階層。
2. 先秦「士」的來源有二:一是從舊封建制度中沒落的貴族,一是由社會下層躍升上去的庶民。
3. 本文敘述馮諼為孟嘗君出謀策,以鞏固其政治地位。全文條理井然、脈絡分明,對於人物性格之描寫深刻且具體。
檀弓選
1.《禮記》為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後學弟子所記,西漢時期戴聖纂輯,共四十九篇,為解釋儀禮之書,也是秦 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文獻選編。《大學》、《中庸》原是其中兩篇,南宋 朱熹取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2. 第一則「〈子夏既除喪〉」記敘子夏、子張除喪之後的表現不同,藉以說明禮宜有節。第二則「〈成子高寢疾〉」藉成子高遺言說明人當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第三則「〈戰于郎〉」記敘魯童汪踦為國犧牲,魯人欲以成人之禮葬之,孔子贊同,藉以說明禮可視情況調整,而非固定不可更改。第四則「〈晉獻文子成室〉」記敘晉 獻文子善禱、張老善頌的故事,藉以說明知福惜福者得享福。
勸學
1.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 郇邑人,為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晚年居住蘭陵,在此時期,他不僅完成代表作《荀子》一書,也授徒講學,韓非與李斯就是在此時從學於荀子。
2. 〈勸學〉是《荀子》書中極為重要的一篇。荀子主張性惡,但繼承孔子重學修禮的思想,是以主張透過道德學問的學習,使人遵循倫理規範,達到至善的境界。
3. 本文架構以「勸」為立足點,全文扣緊「學」字,由學習的重要性、態度、內容逐步展開論述,多方取譬,致力誘導。本文內容辭藻豐富,文字精練,善用博喻、對偶與排比手法,大幅增強文章的氣勢,凸顯出作者雄辯之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