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準備段考
- 清楚每個物理名詞的定義
- 公式不要死記,要能推導
- 整理比較,如能量轉換、量子現象、宇宙間星體觀測等特性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
能量
一、功W
功是一種能量傳遞的量,而作功是指造成能量轉移的過程。
1. 公式: 。其中 為施力, 為位移,「‧」為內積符號,即二者取平行有效量, 為力與位移之間的夾角, 為餘弦函數 。
二、動能 Ek
動能 Ek:物體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單位為焦耳。
公式: Ek,,其中 m 為物體質量; v 為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恆為正值。
三、位能 U 物體所具有的潛在能量,隨形狀或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單位為焦耳。
1. 地表附近的重力位能:Ug = mgh ,其中 m 為物體質量; g 為重力加速度; h 為距離地面的鉛直高度。
2. 彈力位能(彈性體發生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其中 k 為力常數; x 為彈簧的形變量。
四、力學能守恆
力學能為動能與位能的總合,在不計阻力而僅有重力作功的情況下,動能 + 重力位能 = 定值,即物體增加的動能等於減少的位能,反之,減少的動能亦等於增加的位能。
五、常見的能量形式
常見的能量形式:能量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於生活中,如:熱能、化學能、輻射能、電磁能、核能與力學能。不同能量間可以互相轉換,甚至物質的質量也可以轉換成能量(質能互換)。
六、熱的概念
巨觀來說,熱表示物體溫度的高低,物體愈熱,可轉移的能量愈多;微觀來說,熱代表粒子(原子、分子)的運動程度。
七、溫標
表達物體溫度高低的標準。常用的溫標為 攝氏溫標、 華氏溫標與 絕對溫標。若某溫度以攝氏溫標表示為 x、以華氏溫標表示為 y、以絕對溫標表示為 z,則各溫標間的轉換比例式為: ,理論上的最低溫度稱為 絕對零度(0K =-273.15°C )
八、熱量變化
1. 熱由溫度高的物體移至溫度低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放熱造成溫度改變,所含的熱量也會改變。
2. 公式: ,其中 為熱量的變化, m 為物體質量, s 為物體的比熱, 為溫度的變化。
3. 熱平衡:在無熱量散失的情況下,吸熱量 = 放熱量
九、核分裂
重原子核受中子撞擊而分裂,並產生巨大能量。反應前後質量數與原子序會守恆。核分裂主要應用於核電廠發電與原子彈。
1. 核反應方程式:
2. 連鎖反應:核反應放出的中子持續撞擊其他鈾235原子核,造成新的核分裂反應,促使反應速率加快;核反應爐中會使用金屬鎘棒來控制反應速率。
3. 核分裂反應的核廢料具有輻射性,目前尚無法有效處理核廢料問題。
十、核融合
又稱核聚變,為較輕原子核結合成較大原子核的過程。須在溫度達到約1億度的狀況下進行,目前尚無法有效控制核融合反應。反應所產生的能量比核分裂更大,且無輻射汙染問題,為純淨的能量來源。
十一、質能互換
物質與能量為一體的兩面,兩者間可以相互轉換。公式可表示為: ,,其中 E 代表產生的能量, 代表質量變化, c 則代表光速 。所以1公克的質量虧損可以轉換為約 焦耳的能量。
十二、核輻射
核反應會伴隨產生三種輻射線:α射線、β射線、 γ射線,這些輻射進入人體細胞之後,可能會造成細胞病變或死亡。
十三、放射性元素衰變
自然界中某些不穩定原子核會有衰變的形情,而放射出 α射線、β射線及γ射線等,稱為放射性元素。
十四、初級能源與次級能源
經過開採收集便可使用的能源,稱為初級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氣等。將初級能源加工處理所產生的能源,稱為次級能源,如:電能、汽油等。
十五、不可再生能源
用完即枯竭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氣、煤與核能。
十六、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虞耗竭的能源,排碳量很少,是非常環保的能量來源。如:太陽能、風力、水力、潮汐、海洋溫差、地熱及生質能。
十七、能源的有效利用
能源的有效利用:目前人類所需的能源大部分來自於不可再生能源,大量消耗的結果,使人類面臨能源危機的問題。提升能源轉換效率、減少能源的浪費,以及開發新的環保能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量子現象
一、光電效應
照射光照射金屬表面,使表面電子獲得能量而脫離金屬表面,形成光電子,而產生光電流的現象。光電效應的特性如下:
1. 光電效應無法以波動性來解釋。
2. 照射光的頻率需大於低限頻率(與金屬材質有關),才能產生光電流。
3. 照射光的頻率若小於低限頻率時,不論光源的強度大小與照射時間如何,皆無法產生光電流。
4. 照射光的頻率大於低限頻率時,即使光源的強度很小,也幾乎能立即產生光電流;此時照射光的強度愈大,所產生的光電流也愈大。
二、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
1. 光是由一顆一顆的能量粒子所組成,稱為光量子或光子。
2. 每一光子的能量: ,其中 為光子的頻率, h 稱為 普朗克常數
。
3. 每一光子的動量: ,其中 c 為光速, λ 為光子的波長。
4. 密立坎以實驗證實了光量子論,使得波粒二象性更為科學界所接受。
5. 使金屬產生光電效應,且脫離金屬表面所需提供的能量,稱為 功函數W,當光子能量大於功函數時,光子提供電子脫離金屬表面後所剩餘的能量,有部分或全部會變成電子的動能,此動能最大值為 ,其中 Vs稱為 截止電壓,為光電效應中,欲使光電流為零時所需提供的外加電壓。
6. 電子的能量極小,通常以電子伏特表示, 。
7. 光電效應的應用包括了太陽能計算機、太陽能電池、自動門感應系統等。
三、波粒二象性
波耳整合波動與粒子兩種理論,提出互補原理,說明光具有波動與粒子兩種性質,當光的其中一種性質較明顯時,另一種性質便會減弱或是觀測不到。
四、物質波
德布羅意認為,物質除了具有粒子性質外,也具有波動的性質。
1. 戴維森與格末以電子束照射鎳金體晶體的實驗結果,證實電子的波動性。
2. G. P. 湯姆森利用電子束照射多晶體金屬薄膜表面,證實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
3. 電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且與光一樣,無法同時呈現粒子性與波動性。
4. 物質波波長: ,其中 h 稱為普朗克常數, m 為物體的質量, v 為物體的速度, mv 則為物體的動量 p 。
5. 物質波是機率波,可用來描述粒子在空間中分布的機率。
五、量子化觀點
1. 物質是由原子所組成。
2.電量必為基本電荷的整數倍,基本電荷為
3. 能量轉移有最小的基本單元。
六、連續光譜
利用三稜鏡折射太陽光或觀察熱輻射現象時,可得到的連續譜線。
七、暗線光譜
夫朗和斐研究太陽光,發現太陽光譜的暗線,稱為夫朗和斐線;而本生與克希何夫發現元素皆有其特定的特徵光譜,夫朗和斐線即為太陽光被太陽表面的原子吸收所造成。
八、明線光譜
觀察特定元素所發出的電磁波時,出現在光譜上特定位置的條紋;不同元素在不同位置皆有其特定的條紋譜線。
九、巴耳末發現...
巴耳末發現氫原子四條光譜線波長的規律,發現波長愈短,光譜線的間距愈小。
十、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
帶電粒子作加速運轉時,會同時發射出電磁波而散失能量,所以依據拉塞福的原子模型,電子繞原子核運行而散失能量的結果,會使電子最終撞毀於原子核上,消失不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十一、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1. 電子繞原子核運轉時,具有特定的軌道,各軌道有其對應的能量狀態,稱為能階,其中能量最低的狀態稱為基態,其能階為第一能階,其他則稱為受激態,如第一受激態、第二受激態、……,分別對應第二能階、第三能階、……。此種現象稱為量子化。
2. 電子藉由吸收或放出電磁波可以改變能階,此情形稱為躍遷,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為兩能階的能量差。
3.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中,若計算在穩定軌道上運動的電子之物質波波長,可發現電子軌道的圓周長恰為電子物質波波長的整數倍。
宇宙學簡介
一、不同的宇宙論點
人類自古即有觀測星體的紀錄,隨著觀測的進步,也逐漸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宇宙論點。
1. 渾天說:中國古籍認為宇宙的形狀為天圓地方。
2. 托勒米的地心說:認為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皆以完美圓軌道繞地球運行。
3. 哥白尼的日心說:認為太陽為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體皆是繞太陽運行。伽利略發現金星的盈虧現象、木星的四顆衛星等,成為支持日心說的證據(如今我們知道太陽也並非宇宙的中心)。
二、近代星體結構學說
自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觀測星空開始,對於星體的研究也更加精確,並發展出許多天體運行所依循的定律,包括了: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等。
三、天球坐標
假想天空為一巨大的球,天空中的物體皆投影在球面上,稱為天球。利用類似於地球經緯度的概念,地球赤道投射至天球稱為天球赤道,地球南北極處的投射則稱為天球南極與天球北極。天球坐標常用名詞介紹如下:
1. 天球黃道面:黃道面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面,將黃道面向外擴展與天球的交面,即稱為天球黃道面。
2. 天球赤道面:將地球赤道向外延伸至與天球面相交的大圓,即稱為天球赤道面。
3. 赤緯:根據地球赤道,將地球分為南天球與北天球,以天球赤道為 0° ,向天球北極劃分成 +90° ,向天球南極劃分成 -90°。
4. 赤經:天球赤道面與天球黃道面的兩個交點,稱為春分點與秋分點,並將通過春分點的經線定義為 0 h(小時),通過秋分點的經線定義為 12 h,地球的自轉週期為 24 小時,故赤經 1 h的角度為 15°。
5. 在天球上定義的赤經與赤緯,是用以表示星體的坐標,表達星體所在的位置。
四、常用的天文距離單位
1. 天文單位(AU):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 公里。
2. 光年(ly):光行走一年的距離,約為 公里。
3. 秒差距(pc):長度為一天文單位的圓弧,若其夾角為1角秒時,則其半徑定義為1秒差距,約等於206265天文單位或3.26光年。
五、星色
恆星表面的顏色,與其表面溫度有關,表面溫度愈高,則星球顏色愈偏向藍色,反之愈偏向紅色。
六、視星等
恆星明暗的程度,肉眼所見最亮者稱為一等星,最暗者為六等星。一等星的亮度約為六等星的100倍,每相差一個星等,亮度增減2.512倍。
七、絕對星等
代表恆星本身發光的強弱。
1. 任何恆星假設在距離地球32.6光年(10秒差距)處時,觀測者所觀察到的恆星星等,稱為絕對星等。
2. 亮度與發光強度的關係: , I 代表恆星發出的光到達地球表面的明暗程度(亮度,與視星等有關); E 代表恆星本身的發光強度(光度,與絕對星等有關); r 則代表恆星與地球的距離。
八、宇宙中的結構
由小至大依序為:恆星 → 行星系 → 星團 → 星系 → 星系團 → 宇宙
1. 行星系(尺度約為 ):環繞恆星運轉的星體所構成的體系,稱為行星系,如我們的太陽系。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為3萬光年。
2. 星團(尺度約為 ):鄰近的恆星組成的體系稱為星團,可分為 疏散星團與 球狀星團。
3. 星系(尺度約為 ):由星團、恆星與塵埃所組成。星系依外觀可分為: 棒狀星系、旋渦狀星系、橢圓狀星系與 不規則星系。我們的銀河系約介於棒狀星系與旋渦狀星系之間,直徑約為 10 萬光年。
4. 星系團(尺度約為 ):由鄰近星系所共同組成,更進一步可組成超星系團,大小可達數百萬光年。
九、天體結構的尺度
宇宙天體的尺度大小動輒數光年,甚至數百光年以上,在表達天體結構尺度時,一般常以天文單位、光年及秒差距來表示。
十、哈伯定律
1. 所有星體都有遠離地球的趨勢。且離地球愈遠的星體,遠離地球的速度愈快。公式: ,其中 v 為星體遠離地球的速度, H0 稱為哈伯常數,數值約為 70 (km/s)/Mpc, r 則為星體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2. 哈伯利用都卜勒效應分析各星系的光譜,發現紅移現象,離地球愈遠的星系,紅移現象愈顯著,可知宇宙正在不斷地膨脹中。
十一、霹靂說
1. 霹靂說認為宇宙大約在136億年前形成,由一團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能量爆炸後形成,並漸漸形成恆星、星系,乃至於我們今日所見到的宇宙,且宇宙至今仍不斷在膨脹擴張中。霹靂說提出宇宙的演化時期可分為:創生、原子核形成、輻射主控時代、物質主控時代。
2. 證據:紅移現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3.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後,溫度逐漸下降,至今大約殘留數 K 的輻射,屬於微波的波段,稱為 3K 背景輻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