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準備段考
- 閱讀能力永遠是中心,白話、文言要兼顧
- 從平時就要累積國學常識
- 應用文專有名詞、辭義古今之變要熟悉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
第一課 留侯論
1. 〈留侯論〉是一篇史論散文,作者依《史記 ‧留侯世家》記載張良遇圯上老人,納履授書之事評論,另闢見解。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論散文」中的「史」是「歷史」,包含人物和事件,是指文章中的內容,「論」指散文形式中的「論體散文」。「史論散文」正是將「歷史」和「論體散文」做結合,由前人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論,進一步擴展成自我見識。本文與歐陽脩〈縱囚論〉並為「翻案文章」之千古佳作。
2. 蘇軾的議論文,立意高遠,構思多變。他非以就事論事、四平八穩的寫作手法行文,而是不斷翻空出奇,以出人意料的新穎題旨使人警醒。過去往往把張良受書於圯上老人一事神化,蘇軾卻認為圯上老人是「秦世隱君子」,從此引出張良能「忍」,並繫劉邦、項羽成敗關鍵,說明「忍小忿而就大謀」的必要性。
第二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1.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久負盛名,最為人們稱道,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當時的永州雖然地僻民窮,然山青水秀,風光旖旎(ㄧˇ ㄋㄧˇ)。文中所記之山、水、草、木、石,無不精采,一一浸透著作者的感情。其文筆清秀,描繪細緻逼真,充滿詩情畫意,使人如臨其境,樂不自禁。柳宗元詠山水並不如一般表達閒逸,而是「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大都有所寄託。
2.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被推為山水文學之宗,以文學筆法來寫地理書,刻繪山水形貌,開「遊記文學」之先河。然其書中沒有人物的活動,僅為山水記,而非遊記。中國山水遊記的奠基者為柳宗元,他的遊記散文兼具感性與知性,融合了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的寫作藝術,描述生動,語言清峻而感慨深沉,不但豐富了遊記的內涵和審美趣味,也對後世的遊記作者影響深遠。
3. 本文除用語秀麗、景緻傳神動人外,柳宗元亦使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如頂針、類疊、錯綜、映襯等等,用以增加文字意境,同學們可仔細研讀。
第三課 臺灣通史序
1. 連橫生活於日本殖民臺灣的時期。《臺灣通史》通篇六十萬字,浸透著連橫對家鄉臺灣的深厚感情,凝聚著連橫維繫「中華民族精神」於不墜的思想。
2. 連橫一生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為臺灣回歸祖國奔走呼號,表現出臺灣知識分子愛國的壯烈情志。作為一名愛國史學家,他還著作了臺灣語典,這本語典為當時禁說閩南語的臺灣社會,保留了完整的母語文化。這些著作也承載著連橫一介史學家強烈的家國使命感。
第四課 桃花源記
1. 陶淵明生於官宦世家,但家道已中落,二十九歲那年為了謀生而踏上仕途,有儒家兼濟天下的抱負,然終因不堪吏職辭官而歸,徹底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除了詩作,其他作品數量不多,然篇篇都是千古絕唱。
2. 東晉末年,時局動盪,故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寓其濃厚的人生哲學與政治理想。通篇文字自然平淡,合於作者的性格與生活,蘊含高遠的意境和淡雅的情致。
3. 桃花源的美,主要有三:天然的景緻美、純樸善良的人情美、和諧的政治環境美。此乃陶淵明所渴求之「結廬在人境」的理想人間社會。
第五課 六國論
1. 北宋政策「重文輕武」、「強幹弱枝」,故國力始終無法極其強盛,加以外族覬覦中原已久,不時進擾邊疆,宋朝皇帝為圖安逸,只得卑屈求和。蘇洵作〈六國論〉,藉由論述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亡的史實,來勸諫當今皇帝要引以為鑑。
2. 本文為一篇史論文章,以歷史人物或事件為評論對象,其的目的不在論「史」,而在論「現世」。蘇洵屬於「大器晚成」的作家,文章擅長策論、辯說,不少個人見解皆針對時弊而發,〈六國論〉即具有此種強烈色彩。他擅引古事典故以為己用,立論周延而宏闢,辭鋒犀利而致意再三,故論家常謂其文頗有戰國策士遺風。
第六課 現代詩選
1. 新詩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句法,然卻有其內在的韻律節奏和語言特質的要求。新詩與傳統詩一樣,都需要有詩歌的語言特質,因為詩是使用文字架構出語言的藝術,不但講求語言的美感、意象的運用,更傳達語言無限的想像空間與藝術可能,同時是心靈具象化的呈現。
2. 鄭愁予是臺灣著名現代詩人,名作〈錯誤〉譽滿詩壇,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他童年隨軍人父親征戰南北,然用筆甚勤,曾加入紀弦創組的現代派、創世紀詩社,並支持羊令野創辦南北笛詩社。
3. 徐志摩曾被人恭維為「當代第一才子」,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兼散文家。他學貫中西,成就偉大,並且情感真摰,個性活潑。特別是他的詩才飄逸,美麗輕盈,令他的作品意境清新脫俗,獨創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