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hit counter
測評網[高二上][地理][第二次段考]複習錦囊
高二上
地理

重點回顧


一分鐘準備段考

  • 要能記住地理現象外,還要了解背後發生的原因
  • 加強地理觀念在日常生活上的運用
  • 訓練判斷圖表的能力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東北亞

一、韓國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1. 位置:位於朝鮮半島,地處亞洲大陸的東北部。北部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西部臨黃海,東部瀕東海,與鄰國日本隔日本海相望。
2. 自然環境︰
  • 地形
  • a. 以大白山脈為主幹,山脈呈「豸」字形。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
    b. 東岸因斷層作用,故少灣澳;平原集中西部、南部,為主要精華區
    c. 北方的蓋馬高原為熔岩高原,水力、礦產、森林資源豐富,奠定了北韓工業基礎
    d. 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是主要河川,流經南韓的首都首爾

  • 氣候︰大陸性顯著
  • a. 溫帶季風氣候,但地處半島地區,受海洋和大陸影響,氣候呈過渡性質
    b. 年均溫由沿海地區往內陸遞減
    c. 雨量分布受季風影響,迎風坡的東部雨量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
    d. 東、西岸有親潮、黑潮經過
    e. 北韓生長期較短農作物只能一穫,南韓則能二穫
3. 人文環境︰
  • 為中日交流的文化橋梁,史上稱為「東亞陸橋」
  • 早期受中國文化影響,是漢化很深的國家
  • 甲午戰爭後獲得獨立,但隨即被日本所併
  • 因為歷史因素,使其文化兼有中國和日本的特色
  • 二次大戰後,以北緯38°停戰線,畫分為南北韓
4. 經濟發展︰
  • 北韓產業以重工業為主,近年來逐步對外開放發展輕工業
  • 南韓過去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1970 年代後轉型為輕、重工業並重,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二、韓國的觀光與文化產業

1. 韓國的觀光產業︰
  • 韓國觀光產業肇始於1954 年,在1960 年代開始蓬勃的發展
  • 1980 年代,確立了「觀光立國」的方針
  • 旅遊資源:產業觀光、流行音樂觀光、運動觀光等等
2. 韓國的文化產業︰
  •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將文化產業確定為21 世紀國家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 1998 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目標,並於2001 年成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
  • 政府鼓勵企業向文化事業投資
  • 影視、音樂、網路遊戲是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大重點
  • 文化產業「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文化先行、形成商業鏈、韓流塢

三、日本的自然環境

1. 地形:島嶼為主體,位於歐亞陸塊和太平洋海板塊接觸帶上,多斷層、火山、地震,且山多平原少,導致人口分布不均,主要精華區位於沿岸的三大平原(關東、濃尾、近畿平原)。
2. 氣候:海洋性顯著。雨量變率和年溫差皆不大,但南北溫差大(國土南北所跨緯度大,加以洋流之影響),降雨季節空間分布受季風和地形的影響。
3. 天然災害:地震、颱風、寒害(親潮)。
4. 依海為生,國際貿易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以發展漁業及海運為主。

四、日本的經濟發展

1. 現代的產業發展:明治維新及韓戰、越戰的影響。
2. 政府政策推動經濟快速成長:出口導向政策,第三、四級產業的發展。
3. 經濟高度發展的主因:美國經濟的援助、日本政府政策得宜、企業制度健全和勞工的忠誠度高。
4. 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環境汙染、泡沫經濟、產業外移、人口分布不均、勞動人口不足。
5. 觀光與文化產業:
  • 觀光產業: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觀光資源,吸引國際旅遊人潮
  • 文化產業:受大型企業支持與贊助,是世界主要電子遊戲和動漫的製作與輸出國

五、世界經濟大國及亞太區域角色

1. 1960 年代以後,日本經濟快速成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2. 亞太區域角色:為東亞經濟圈的核心,帶動亞洲四小龍(臺灣、南韓、新加坡、香港)及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成長。

獨立國家國協

一、自然與人文環境︰

1. 西元 1991 年 12 月蘇聯解體,由原蘇聯中的 12 個國家組成「獨立國家國協」(其中喬治亞和土庫曼已先後退出,目前僅剩 10 個國家)。
2. 四大地理區:俄羅斯大平原、中亞內陸盆地、西伯利亞地區、高加索山地。
3. 氣候:國土版圖大,不易受到海洋調節,因此大陸性質顯著。
  • 冬季嚴寒且長,夏季短促而溫和,夏、秋兩季的分界不明顯
  • 水氣主要來自大西洋盛行西風,降雨量少且集中於夏季,由西向東及東南遞減,但太平洋沿岸山地較多雨,屬於例外情況
  • 中亞的內陸盆地,北部是草原,南部是沙漠
4. 人文:獨立國家國協總人口數近3 億,民族種類高達130 餘種。
  • 斯拉夫民族人數最多,占總人口數的3/4
  • 俄羅斯境內,因民族複雜,時有少數民族暴動問題,如車臣獨立引發的衝突事件

二、經濟發展的政策與特色︰

1. 前蘇聯體系,憑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不僅大量對外輸出,也是世界上能與美國相抗衡的重要工業國家。
2. 共產主義的計畫經濟,造成生產效率不彰、經濟結構不均(重視重工業發展,輕忽民生工業)。
3. 經濟轉型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通貨膨脹。
4. 私有化與市場自由化,導致工商業往都市集中,擴大了城鄉差距。
5. 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天然氣第一大生產國,藉由石油價格的上漲,經濟漸趨穩定。

三、俄羅斯與國協的關係︰

1. 蘇聯冷戰時期,為了與西方對抗,各國在原料、能源及糧食需求上,形成密切的依賴關係,特別是對俄羅斯的倚賴。
2. 近年來,國協內各國對俄羅斯的經濟倚賴程度降低,與其他各國經貿關係不斷成長。外國投資成為各國經濟復甦的主要力量。
3. 哈薩克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在中亞各國中,受到俄羅斯人同化最深。
4. 烏克蘭工、農業均較發達,重工業在工業中占據主要地位;農產品以糧食、甜菜、向日葵、葡萄等為主。經濟實力在蘇聯居第二位,在原蘇聯有「糧倉」之稱。
5. 近年來,烏克蘭境內親俄羅斯與親西方的兩派勢力一直在拉鋸:東部與南部工業較發達,支持與俄羅斯保持關係;西部以農業為主,主張積極加入歐盟。

澳洲與紐西蘭

一、自然環境

1. 澳洲︰
  • 四周的重要國家有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等國
  • 為世界面積最小的洲,有「島洲」之稱
  • 是一古老陸塊,地質穩定且地形平坦,分為東部山地、中部低地、西部高原等三大地理區
  • 氣候類型多元
2. 紐西蘭︰
  • 分南、北二島,中隔科克海峽;狹窄多山,屬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
  • 南島冰河地形多,北島火山地形豐富,有「活的地形教室」之稱
  • 屬溫帶海洋性氣候

二、產業發展

1. 商業性農牧業︰
  • 澳洲由於地廣人稀,產品多為出口導向,牧重於農,主要的農產品為小麥
  • 紐西蘭由於人力不足且地形崎嶇,多以放牧業及酪農業為主
2. 礦業︰
  • 擁有豐富的礦業資源,輕、重工業均相當發達,目前是工礦及農牧業並重
  • 紐西蘭目前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農業,但是農牧業產品仍然占出口總額的70%
3. 優越的環境和觀光資源︰
  • 澳洲面積廣闊,地跨熱帶和溫帶,自然景觀豐富
  • 紐西蘭擁有多樣的地形景觀
4. 區域結盟的改變︰
  • 澳、紐兩國由於種種歷史因素,農、牧產品一直以英國為最大的出口市場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美國的貿易比例逐年成長,和亞洲國家的貿易也成為重心
  • 歐洲逐漸統合之際,加上地理因素,澳、紐兩國希望「脫歐入亞」
  • 近年來與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

三、文化多元的社會

澳、紐都有非常濃厚的英國殖民色彩,但隨著國際局勢改變,政策轉向接納更多不同族群,使文化上更為多元。
1. 移民政策的轉變︰
  • 澳洲在20 世紀初,因害怕有色人種移入過多,故制訂「白澳政策」
  • 1970 年代宣布廢除白澳政策,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係
  • 1980 年代後,因工業需求而吸收大量外國人才,形成多元文化社會
  • 紐西蘭昔日重歐輕亞,1986 年頒布新的移民法後也形成多元文化社會
2. 原住民:英國人進入澳、紐之前,澳洲大陸的原住民和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本來為數不少,但在白人的驅趕、屠殺和疾病的侵襲下,澳、紐的原住民人數急速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