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
國文

重點回顧


一分鐘準備段考

  • 閱讀能力永遠是中心,白話、文言要兼顧
  • 從平時就要累積國學常識
  • 應用文專有名詞、辭義古今之變要熟悉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虬髯客傳

一、課文背景

中國小說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的神話,如山海經、穆天子傳等等,由於是小說的雛形,這些神話只能說是具備小說的素材,還不能稱之為小說。到了唐代,小說發展才較有系統,此時的小說又稱作「傳奇」,大致上可分為愛情、豪傑、神怪三類。形式上,結構較為完整,重視布局;人物上,重視內在心理性格及形象的描寫;內容上,由志怪擴及人情世態的生活面向,豐富了小說的內涵。此時,文人也開始有意識的寫作小說,大大提升小說的文學地位

二、作者介紹

杜光庭身處唐末,眼見世局不靖,朝中官員互相傾軋,加上宦官干政、軍閥交相混戰,導致生靈塗炭,人民苦不堪言,不禁想起唐朝開國時的太平盛世。他以隋末群雄並起為創作背景,說明真命天子不是一般英雄所能比擬,多少有些勸退的意味,希望在亂世中的野心家能知所進退,以減少百姓的苦難。由此可見他身為修道者悲天憫人的胸懷

紀水沙連

一、課文背景

1. 本文寫作於清朝初年,作者隨族兄南澳總兵藍廷珍來臺平亂,並藉此遊歷臺灣各地,寫成東征集,內容多為與平臺有關的公文、書檄。此外收有七篇遊記,紀水沙連即是其中之一。
2. 本文是研究清初臺灣情況的珍貴史料,文中記載水沙連的地理位置和景色,對當地原住民的風土民情、生活習慣等都有簡明扼要的介紹,且字裡行間透露出對自然美景的讚嘆與欣賞。
3. 作者對朝廷發出呼籲,希望當政者能夠行德政以教化百姓,使原住民能服於朝廷,讓人人都能到水沙連賞玩遊樂,才不致辜負水沙連的美景。
4.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記敘文,內容則屬於遊記類散文

燭之武退秦師

一、課文背景

1. 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為春秋三傳之一。左傳以魯史為中心,採編年紀事,敘事詳明,記載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間各諸侯國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2. 本文記魯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燭之武受鄭文公之託,往見秦穆公,片言退秦之事,藉以彰顯外交人才的重要,闡述「弱國有外交」的道理
3. 本文透過人物對話來鋪陳情節發展:先是佚之狐向鄭文公舉薦燭之武,顯現出鄭國之危急;次是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為情勢發展下了伏筆;後為燭之武勸諫秦穆公,顯示出情勢已轉;末為晉文公之語,說明鄭國危機解除。

馮諼課孟嘗君

一、課文背景

1. 戰國晚期,七國進入存亡的鬥爭階段,諸侯國的各公子為了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便以養士的方式來招攬人才。此時,「士」成為王侯、將相、農工商賈之外,最活躍的社會階層
2. 先秦「士」的來源有二:一是從舊封建制度中沒落的貴族,一是由社會下層躍升上去的庶民
3. 本文敘述馮諼為孟嘗君出謀策,以鞏固其政治地位。全文條理井然、脈絡分明,對於人物性格之描寫深刻且具體。

上書密韓太尉書

一、作者介紹

1. 蘇轍,字子由,宋湄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自號潁濱遺老與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卒諡文定。蘇轍個性沉靜簡潔,資質敦厚,文章汪洋澹泊,長於策論之作。蘇軾在書子由超然臺賦後云:「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二、課文背景

2. 上樞密韓太尉書是蘇轍寫給韓琦的信,信中以「生好為文」說起,認為「文不可以學而能」,但是「氣可以養而致」,因此希望能面見韓琦,「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如此才能算是歷盡天下山川人物的壯盛景觀,使心中了無遺憾。
3. 本文架構布局縝密,層層推演。先說明文章能表現出個人氣質,接著交代蘇轍為探求天地之廣大,離家所見所聞及收穫之大,再誇讚韓琦的才略為天下之冠,最後點出自己求見賢人之意。全文寫來真情流露,不矯揉造作,以不卑不亢的筆調表現求教之心,可謂蘇轍的精心之作

項脊軒志

一、課文背景

1. 本文以記敘文的形式呈現,而其內容則將抒情、狀景、敘事融為一體。雖然通篇用語平淡自然,然筆觸真摯感人,抒發歸有光對親人哀惋動人的思念之情,讀來相當具有感染力,亦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二、作者介紹

2. 歸有光在科考與仕宦的途中,雖然不甚得意,但也因為如此,其畢生的精力得以投注在文學創作方面,因而成為明代第一散文大家他大膽拋開中國傳統文章「文以載道」的原則,而將身邊的瑣事和家庭細節,一一收入成為創作的題材,帶來嶄新的氣象,成就遠遠超出當代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