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hit counter
測評網[高一上][地理][第二次段考]複習錦囊
高一上
地理

重點回顧


一分鐘準備段考

  • 要能記住地理現象外,還要了解背後發生的原因
  • 加強地理觀念在日常生活上的運用
  • 訓練判斷圖表的能力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地形(二)

一、海岸地形

1. 海岸地形:依侵蝕和堆積的作用力可分為兩類。
  • 海蝕地形:岩岸,多分布於臺灣東、北、南部海岸,如海崖、海蝕凹壁、波蝕棚等等
  • 海積地形:沙岸,多分布於臺灣西部海岸,如沙洲、潟湖、沙頸岬等等
2. 海岸類型:依地質構成物質可分為沙岸和岩岸,還可依據海陸的升降分為離水海岸和沉水海岸
  • 離水海岸:陸地上升或海水下降,如海階地形
  • 沉水海岸:陸地下降或海水上升,如島嶼、谷灣、溺谷、三角江等等
3. 華倫亭海岸:依陸地作用分為離水海岸與沉水海岸;依海水作用分為侵蝕海岸與堆積海岸;陸地作用和海水作用交互進行可得到三種現象:進夷、定止、退夷
4. 珊瑚礁地形:珊瑚死亡後鈣化的遺骸堆積成的海岸,即為珊瑚礁海岸,屬於岩岸。
  • 裙礁︰珊瑚在海岸底岩成長,構成海濱線的一部分
  • 堡礁︰位在海岸外,和海岸間隔著礁湖。澳洲的大堡礁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堡礁地形
  • 環礁︰珊瑚礁包圍海水形成礁湖,中無島嶼
5. 海岸類型︰依海岸形成方式不同,可分為三角洲海岸、峽灣海岸、斷層海岸、谷灣海岸、珊瑚礁海岸、洲潟海岸等等。

二、石灰岩地形

1. 海底地殼陸化形成,多分布於高溫多雨的地區。
2. 石灰岩的地表地形:由溶蝕作用所造成,如岩溝、滲穴、窪盆、峰林、錐丘、殘丘、脫鈣紅土等等。
3. 石灰岩的洞穴地形:由溶積作用所造成,如鐘乳石、石筍、石灰華階地等等。

三、火山地形

1. 由火山作用而成的地形。
2. 多分布於板塊接觸區,而以活火山分布最多的環太平洋火環帶最為著名。
3. 火山噴發方式︰
  • 猛烈式:酸性、黏度大、不易流動、易形成火山錐,如陽明山、富士山、維蘇威火山等等
  • 穩靜式:鹽基性、黏度小、易流動、地形平坦,如澎湖的玄武台地、韓國的蓋馬高原和墨西哥高原等等

四、冰河地形

1. 由冰河作用而成的地形。
2. 冰蝕地形:包括冰斗、羊背石、冰斗湖、槽湖、峽灣、冰磧平原、冰蝕湖等等。
3. 冰積地形:冰河將物質攜至下游堆積,可分為兩種方式。
  • 固體攜帶:無淘選作用,粒子大小混雜,層次難分,如端磧、鼓丘等等
  • 冰水攜帶:淘選作用佳,粒子大小均勻,層次分明,如蛇丘、外洗扇等等

五、風成地形

1. 主要分布在乾燥氣候區,因風具有良好的淘選作用,故所攜帶的粒子大小均勻、層次分明。
2. 風蝕地形︰岩漠、礫漠。
3. 風積地形︰沙丘,依盛行風的方向研判,可分為新月丘、橫沙丘、縱沙丘 3 種。
4. 黃土地形︰黃土具有垂直壁立性,中國華北居民利用此特性挖窯洞而居。
  • 主要來源為沙漠或冰河外洗平原,因堆積粒子細小,層理不明顯
  • 代表地區:乾燥氣候區,如中國黃土高原、阿根廷彭巴草原;冰河外洗平原,如德國與波蘭中部台地、美密西西比河流域

地形與生活

一、地形資源

1. 地形資源與人類生活:地形是生態環境的基礎,人類選擇適合的地形,也對地形進行局部改造,以營造生活空間。
2. 人類與地形的關係:生活層面、精神層面。
3. 人類對河流地形資源的利用—大甲溪流域︰
  • 大甲溪上游︰
    a. 河谷寬廣,水流細小,曲流發達
    b. 早期泰雅族人居住在向陽緩坡上,過著狩獵、燒墾生活
    c. 日治後,聚落逐漸向低緩坡地及河階集中
    d. 西元 1960 年中橫公路開通,退伍軍人及平地農民,利用地形、氣候種植溫帶水果、茶樹與高冷蔬菜
  • 大甲溪中游︰
    a. 因橫越雪山山脈,形成峽谷、河階與沖積扇(谷關、佳陽等地)地形
    b. 蘊藏豐富水力資源,有德基、谷關等水壩及電廠
  • 大甲溪下游︰
    a. 早期是平埔族人狩獵、墾耕地區
    b. 漢人利用地形建水利設施,並藉以形成聚落
    c. 河階地及沖積扇原種稻、蔗,近年逐漸發展觀光休閒農園,下游平原地區將農田改為工業、都市用地(如潭子、大甲
4. 海岸地形與資源的利用—臺南海岸平原︰
  • 臺南海岸地形:平原廣闊,海岸平直、平淺,屬離水沙質海岸,有濱外沙洲 (青山港汕)、潟湖(臺江內海)等地形
  • 早期:西拉雅平埔族在此活動
  • 荷西明鄭時期:安平、臺南因潟湖而成為重要貿易據點
  • 清代︰
    a. 移民漸漸往山區開墾,造成水土流失、河川泥沙淤積於潟湖,船隻航行水道淤塞,影響貿易
    b. 潟湖淤積,海岸與濱外沙洲逐漸相連,海岸線西移
    c. 新生海埔地,成為鹽田與魚塭,加速臺江內海的陸化,安平港逐漸被高雄港取代
    d. 西元 年以來,設立安平工業區;近年設立臺南科學園區,昔日鹽田、魚塭被填埋,成為都市

二、地形變遷與災害

1. 地形變遷的原因︰
  • 自然因素:各種內、外營力的作用,如板塊推擠、火山爆發、河流侵蝕、斷層作用等等
  • 人為因素︰人類活動為改變地形、誘發災害的重要營力,如築公路、建水庫等等
2. 山地的不當利用與災害︰
  • 大甲溪中上游,岩性脆弱、地勢陡峭,加上颱風豪雨、山崩、落石不斷,如中橫公路便經常坍方中斷
  • 因種植溫帶水果、高冷蔬菜,砍伐林木,土地超限利用,造成水土流失加劇,使水庫快速淤積,水質亦受農藥及肥料汙染而優氧化
  • 西元 1999 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造成土石鬆動,遇雨即崩,更加速水庫淤積及水質惡化
3. 人類活動與海岸變遷︰
  • 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勢低平,人口、產業密集,因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地形變遷
  • 沖積平原因壓密作用而發生地層下陷,原屬自然現象,但臺灣西南部如雲林、嘉義及屏東等地因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快速,更導致經常性的積水不退及土壤鹽鹼化現象
  • 對人類而言,地形是資源也會帶來災害,若不當利用,人類必遭受災害;必須將地形合理利用,永續經營

氣候(一)

一、影響氣候的因素

1. 緯度:一地區所處的緯度關係太陽的入射角度、輻射量,亦影響四季變化及晝夜的長短變化。
2. 高度︰
  • 太陽輻射由地表吸收再散熱回空中,故高度愈低溫度愈高
  • 一天當中以午後 2 ~4 時的溫度最高,天亮後 1 小時的溫度最低
  • 地勢愈高,愈易形成降水,因高度不同,降水量亦有差異
  • 乾空氣及相對溼度未達 100% 的溼空氣,高度每上升 100 公尺降 1℃;溼空氣(相對溼度達 100%)則高度每上升 100 公尺降 0.6 ℃
  • 迎風坡空氣上升易降水,背風坡乾燥易形成焚風
3. 距海遠近:海水的比熱較大,吸、散熱較慢,故臨海愈近處,氣候受海洋調節愈多。
4. 洋流︰
  • 依溫度不同,可分為暖流、寒流及涼流
  • 暖流流經地區較同緯度其他地方溫暖,降雨較豐富
  • 寒流帶有大量浮游生物,寒暖流交會地區漁產豐富
5. 植被︰
  • 主要影響日溫差變化(有植被─氣溫緩和;無植被─氣溫變化劇烈)
  • 日溫差變化最大︰乾燥氣候
6. 盛行風方向︰迎風側多雨,背風側少雨。
7. 氣壓:空氣聚集後,可分為較重的高氣壓和較輕的低氣壓,在地勢愈高處,氣壓愈低;高氣壓和低氣壓間的水平移動則會產生風。

二、氣旋與反氣旋

1. 空氣由高壓向低壓流動,受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往右偏,南半球往左偏。
2. 氣旋:空氣由外向內旋入,又稱低氣壓(L)。
3. 反氣旋:空氣由內向外旋出,又稱高氣壓(H)。

三、行星風系

1. 探討整個地球的風帶現象,將地球視為均質無海陸之分,且地軸與黃道面垂直,只考慮日照一個因素。
2. 由赤道至兩極間的行星風系可分為 4 個高氣壓帶、3 個低氣壓帶和 6 個風帶。

四、地方風系

1. 焚風:迎風側大量降水,乾燥空氣於背風側因下沉增溫,形成乾熱焚風。
2. 山風與谷風:因山谷間日夜吸散熱的差異所致。山風由山頂往下吹;谷風由山谷往上吹。
3. 海風與陸風:陸地與海水比熱不同所致。
4. 季風︰
  • 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改變,以一年為一個週期
  • 成因為大範圍海陸差異(如季風亞洲區)與風帶季移

五、降水類型

1. 對流雨:因地面溫度升高,空氣產生對流所引起的降水,如西北雨。
2. 地形雨:空氣隨地形抬升,水氣於高空遇冷凝結飽和所產生的降水。
3. 颱風雨:熱帶氣旋所形成的降水。
4. 氣旋雨:又稱為鋒面雨,當冷、暖氣團相遇使暖氣團抬升所產生的降水,如梅雨。

六、逆溫與降雨特性之研究

1. 逆溫:氣溫隨高度增加而漸增的情形,成因有兩種。
  • 冬天晴朗無風夜晚,因地表空氣散熱較快,造成下冷上暖
  • 冬天冷空氣較重而沉聚在山谷,使谷底較山坡冷
2. 降雨特性︰
  • 雨量變率:降雨較穩定的地區(溼潤氣候),雨量變率小;降雨較不穩定的地區(乾燥氣候),雨量變率大
  • 降雨強度:單位時間之降雨量,計算單位為 mm/天或 mm/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