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下
社會

重點回顧


一分鐘準備段考

  • 歷史
  • 闔上課本,要能回想起每個單元的時代與特色
  • 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與經過,清楚歷史人物的地位與影響
  • 地理
  • 看到圖表要能判讀其中的資訊
  • 地形、氣候、水文、人口、交通、產業等,定義與各區域特色要清楚
  • 公民
  • 每個專有名詞的意義能了解
  • 能用生活周遭的例子來複習課本中的概念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歷史] 二二八事件

1. 遠因:盟軍轟炸「驚天動地」,臺灣光復「歡天喜地」,官吏貪瀆「花天酒地」,政治混亂「黑天暗地」,物價飛漲「呼天喚地」。
2. 近因:民國36 年2 月27 日,緝私員在臺北市查緝走私香菸,處理不當,因而
爆發全島反抗政府和省籍衝突事件。
3. 政治方面:民眾逐漸對政府感到失望與不滿,民怨一觸即發。
(1) 行政長官大權在握,集軍事、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民間有「總督
制復活」的感覺。
(2) 行政長官公署的高級官員與地方首長等職位,多由中國來臺人士擔任。
(3) 不少軍警、官員貪汙腐化,濫用特權。
4. 文化方面:臺灣與中國分隔已久,雙方在生活習慣、語言等方面有諸多差異,因此常發生許多誤解與衝突。
5. 經濟方面
(1) 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統制經濟,限制民間經濟活動。
(2) 受中國國共內戰的影響,臺灣出現「米荒」與物價飛漲,造成民眾不滿。
6. 影響
(1) 二二八事件後,陳儀免職,行政長官公署改為省政府。
(2) 開始起用臺灣人擔任公職,放寬民間的經濟活動。
(3) 不少臺籍菁英遇難或坐牢,臺人對政治冷漠,對政府疏離。
(4) 族群對立的傷痕,至今猶痛。
範例:李明是在民國40年出生的臺灣人,他不可能遇到下列哪件事?

(A) 他家因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實行,生活水準提高
(B) 他服役時碰到八二三金門炮戰
(C) 他參加第一次、第二次中華民國民選總統投票
(D) 他看到《天馬茶房》這部描寫二二八事件的悲情電影

答案:(B)
解析:(A) 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政策為國民政府民國38年播遷來臺後實施;(B) 八二三炮戰發生於民國47年,當時李明才7 歲,不會入伍服役;(C) 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於民國85年實施,第二次為民國89年;(D) 電影《天馬茶房》上映於民國87 年。

[歷史] 對外關係三階段

一、遷臺前後重要史事

分期
開始時間
目標
重大史事或做法
鞏固外交
時期
民國38年,政府遷臺
確保臺灣,光復大陸
1.民國39年,韓戰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 海峽,並對臺灣提供軍事、經濟援助,以遏阻共產 勢力擴張
2.民國43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臺灣成為 西太平洋反共防線一環,局勢漸趨穩定
彈性外交
時期
民國60年,臺灣退出聯合國
以經濟實力突破外交的困境
1.外交困境:民國60年,臺灣退出聯合國;民國68年,中美斷交,美國與中共建交,美國國會制訂《臺灣關係法》,與臺灣維持非官方往來,但仍對臺灣造成巨大衝擊
2.作法:致力與無邦交國家發展經貿、文化等實質關係,並鞏固既有的邦交國
務實外交
時期
民國77 年,李登輝擔任總統
以經濟實力打破中共外交封鎖
1.不再堅持中華民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加強與友邦的雙邊關係
2.臺灣為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常派出農耕隊、醫療隊到非洲等
範例:「臺灣的史懷哲」 連加恩到非洲從事醫療工作,並改善當地衛生環境及成立孤兒院,因而得到當地人的友誼和對臺灣的認同。請問:連加恩的善行便是屬於臺灣的何種外交策略?

(A) 鞏固外交 (B) 金錢外交 (C) 務實外交 (D) 軍事外交

答案:(C)
解析:自臺灣實施務實外交策略起,便時常派出農耕隊、醫療隊等技術人員前往邦交國進行援助,除為爭取更多國際支持與認同外,更同時協助邦交國家持續發展、進步,達到互利目標。

[歷史] 兩岸關係的演變

分期
開始時間
臺灣態度
中共態度
重大史事
軍事
對抗期
民國38年
確保臺灣,光復大陸
武力攻取臺灣
1.民國38年,金門「古寧頭戰役」
2.民國47年,金門「八二三炮戰」
和平
統戰期
民國68年中美斷交起,至民國76年鄧小平行開
放改革
強調「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準則
和平統戰策略: 一國兩制
1.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倡議「三通四流」(通郵、通航、通商)
2.中共與美國建交後, 中國對臺灣雖轉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實際阻撓臺灣參與國際事務
3.臺灣蔣經國提出「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民間
交流期
民國76 年解除戒嚴, 開放大陸探親
採務實作法(開放探親等等)
堅持一國兩制
1.民國76年,解除戒嚴
2.民國80年, 宣布終止動員戡亂, 制訂《國家統一綱領》,成立「大陸委員會」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處理兩岸事務
3.兩岸之間民間往來頻繁,臺商到中國投資者日漸眾多
4.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避免過熱的大陸投資
意識
對抗期
民國88 年,李登輝發表「兩國論」
臺灣、中國互不隸屬
堅持一個中國
1. 李登輝將海峽兩岸定位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2. 民國90年,實施金門、馬祖「小三通」
3. 民國94年,中國對臺灣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不排除以武力統一,引起臺灣多數人反感
4.民國95年,臺灣終止《國家統一綱領》
範例:中共報紙說:「一艘探親船,由基隆出發,先背道而馳開往太平洋,到日本琉球的那霸靠岸換船,然後才走上正道,開往上海。臺灣當局不喜捷徑愛彎路」。請問:這是在諷刺臺灣的什麼政策?

(A) 三通政策 (B) 三不政策 (C) 處變不驚政策 (D) 統戰政策

答案:(B)
解析:蔣經國總統時期,臺灣對中共採取「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因此會有繞道、換船等情況產生。

[地理] 交通

一、臺灣的空運

1. 發展優點:快捷。
2. 發展缺點:運量低、起降要特定時間、運費高、只適合載運價高及體積小的物品。
3. 環境汙染:飛機起降時的聲音易造成噪音汙染。

二、臺灣的水運

1. 地形限制:由於臺灣的地形山高、水短且急,山脈多為南北走向,河川東西向居多,除了淡水河可局部通航,其他均不太適合航運。
2. 開發初期:臺灣水運的開發,早期以海運為主,都市沿著港口腹地發展,多屬港埠型都市。
3. 主要港口:有基隆、臺中、高雄、花蓮、蘇澳等5 個國際港口,其中以高雄港的吞吐量最大。
4. 藍色公路:為發展淡水河觀光而設置,可由大稻埕通至八里、淡水等地。

三、臺灣的陸運

1. 公路:四通八達、機動性高。
2. 鐵路
(1) 環島鐵路網:可分為西部幹線、花東鐵路、北迴鐵路、南迴鐵路等等。
(2) 鐵路支線:平溪支線(新北市)、內灣支線(新竹縣)、集集支線(南投縣)、阿里山支線(嘉義縣,呈「之」或「Z」字形)。
(3) 高速鐵路:全線從臺北到高雄左營,於西元2007 年通車,擴大一日生活圈,縮短區域差距。

    ▲ 臺灣鐵路支線圖            ▲ 臺灣高速鐵路圖

四、臺灣的資訊交通

1. 主要工具:通訊,如郵政、電信。
2. 大眾傳播: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電影。
3. 衛星傳送項目:電視、電話、電報、傳真等等。
4. 電腦網路。

五、臺灣的交通發展與影響

1. 實體交通發展的影響
(1) 提高產業效率:交通的快速發展使得便利性和品質得以提高,縮短貨品運送的時間,減少成本消耗。
(2) 時空收斂:透過交通的改善,縮小時間和空間,增加兩地間的互動。
(3) 縮小差距:縮小城鄉和區域間的差距,加強彼此間的關係。
2. 資訊交通發展的影響
(1) 資訊系統的更新,加速訊息的傳遞和距離,透過無國界的網路系統,得以打破資訊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加速全球化現象。
(2) 資訊系統的數位傳輸完全不受距離和地形限制,加速世界各地的交流,有助於知識的更新和競爭力的提升。

[地理] 臺灣的區域地理

一、區域發展和計畫

1. 目的
(1) 維持經濟穩定成長。
(2) 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2. 特色
(1) 西元1996 年, 各級產業總產值比西元1952 年增長了36 倍,國民所得成長了13 倍。
(2) 產業結構轉為以第二、三級產業為主,形成高度發展的工商業社會。
(3) 區域發展不均: 工商業集中在北部,其次依序為南部、中部、東部 及金馬地區。

▲ 臺灣區域畫分圖
3. 區域計畫
(1) 發展不均:北、中、南都市地區人口過度集中、環境汙染、生態遭破壞、鄉村人口嚴重外流。
(2) 目的:縮小城鄉差距,達成區域均衡發展。
(3) 內容:依各地區資源和發展程度,訂定《臺灣地區國土綜合開發計畫》。
(4) 地方生活圈計畫目的
  • 均衡各區發展。
  • 合理利用各地資源。
  • 縮小各區域間生活品質的差距。

[地理] 臺灣的國家公園

一、國家公園

1. 設置目的:強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並重。
2. 國家公園
項目
成立時間
景觀特色
陽明山國家公園
西元1985 年
火山地形、地質景觀(地熱、溫泉)
雪霸國家公園
西元1992 年
地形景觀、動植物資源豐富(如櫻花鉤吻鮭)
太魯閣國家公園
西元1986 年
大理石、峽谷地形
玉山國家公園
西元1985 年
高山氣象、地質景觀、動植物生態、八通關古道、原住民文化
墾丁國家公園
西元1984 年
珊瑚礁、石灰岩地形、熱帶景觀
台江國家公園
西元2009 年
鹽漁景觀、溼地生態、歷史文化及古航道史蹟
金門國家公園
西元1995 年
文史資產、鳥類自然資源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西元2007 年
珊瑚環礁、綠蠵龜、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
3. 國家公園中分布之原住民族群
項目
陽明山
國家公園
雪霸
國家公園
太魯閣
國家公園
玉山
國家公園
墾丁
國家公園
族群
凱達格蘭族
泰雅族
太魯閣族
布農族
排灣族

[公民] 社會福利

一、社會福利

項目
主要內容
社會正義
基於人人平等與扶助弱勢團體思維,發揮惻隱之心
社會福利
法源依據
1.《憲法》
2.《社會福利政策綱領》
項目
社會保險
為國家立法強制實施的保險制度,旨在減低國民生活中面臨的風險,保障其經濟與生活,如全民健康保險、國民年金保險、勞工保險等等
就業安全
政府應保障人民工作的基本權利,以達到「壯有所用」的積極目標,如設置就業輔導中心、提供職業訓練與預防職業災害等等
福利服務
針對有需要者或弱勢團體的生活提供照顧與服務,旨在提升其生活品質,如設置無障礙空間、提供老人安養機構與居家照護、成立育幼院與托兒所等等
社會救助
針對生活困難之低收入戶或遭受事故、急難者,提供基本生活所需,以維持最低生活水準,如發放急難救助金、中低收入戶生活補助等等
社會住宅
政府提供有需要者或弱勢團體合適的社會住宅,保障人民住的權力,如長期低利房屋貸款、免費租借公共住宅等等
健康與醫療照護
政府應保障與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與國民健康,積極提升醫療品質、普及醫療服務、推行國民保健工作,如防疫知識宣傳、免費疫苗注射、推動醫療巡迴服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