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hit counter
測評網[國一下][社會第一次段考]複習錦囊
國一下
社會

重點回顧

一分鐘準備段考

  • 歷史
  • 闔上課本,要能回想起每個單元的時代與特色
  • 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與經過,清楚歷史人物的地位與影響
  • 地理
  • 看到圖表要能判讀其中的資訊
  • 地形、氣候、水文、人口、交通、產業等,定義與各區域特色要清楚
  • 公民
  • 每個專有名詞的意義能了解
  • 能用生活周遭的例子來複習課本中的概念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歷史] 日治時期

一、清末與臺灣有關的戰爭

  1. 鴉片戰爭:道光20 年(西元1840 年),英軍攻占基隆等地。
  2. 英法聯軍:咸豐8 年(西元1858 年),臺灣雖未成為戰場,但戰後被迫開港。
  3. 中法戰爭:光緒11 年(西元1885 年),法軍占領基隆、澎湖。
  4. 甲午戰爭:光緒21 年(西元1895 年),戰時日本占領全臺,戰後中國割讓臺灣 與澎湖。
範例: 「反抗軍嚴密守著城樓,警戒四方,提防敵人任何的騷動,每個人的表情是嚴肅的,幾個軍官正在商議作戰部署,藍地黃虎旗在城樓上隨風飄揚,鼓舞大家的士氣。」這是描述哪一事件的場景?
(A) 郭懷一抗荷事件 
(B) 臺灣民主國抗日事件
(C) 霧社事件    
(D) 羅福星苗栗事件
藍地黃虎旗

(B) 藍地黃虎旗為臺灣民主國抗日時的國旗,故可知此事件發生於臺灣民主國時期。

二、日本治臺三階段

時間 總督 背景 政策 措施 特色
西元 1895 ∼ 1918 年 樺山資紀等數位武官總督 局勢不安,臺人武裝抗日 非同化政
策: 鎮撫兼施政策( 漸進主義)
1.《 六三法》頒布
2. 武力鎮壓抗日
3. 尊重臺灣原有習俗
4. 後藤新平時期最有成就
樹立殖民地基礎
西元 1919 ∼ 1936 年 文官總督 1. 一次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民族自決」
2. 臺人行非武裝抗日
同化政策:內地( 殖民母國日本)延長主義 1. 西元1928 年,創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
2. 進行嘉南大圳工程
3. 日臺一體:教臺灣人認同日本
臺灣逐漸同化為日本的領土
西元 1937 ∼ 1945 年 武官總督 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八年抗戰)開始,日本需要臺人協
助戰事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1. 改日本姓氏、使用國語( 日本語)、拜日本神社、穿和服、欣賞日本戲劇等等
2. 太平洋戰爭後,強徵臺籍軍伕入伍,婦女成慰安婦
欲使臺灣人完全日本化
補充 :受「民族自決」影響的國家:
  1. 中國:五四運動(西元1919 年)。
  2. 印度:不合作運動(自一次大戰後開始,直至二次大戰後獨立)。
  3. 韓國:三一運動(西元1919 年)。
  4. 臺灣:非武裝抗日運動(文化抗日)。
  5. 日本:同化政策。
範例: 有一位臺灣人到中國去,因時局敏感,擔心會被當作是日本的間諜,所以他只敢 說自己是廣東梅縣人。請問,這最可能是哪一年發生的事?
(A) 西元1872 年 (B) 西元 1896 年 (C) 西元 1943 年 (D) 西元 1972 年

(C)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政策,要讓臺灣人完全日本化,且臺灣在當時是隸屬於日本的殖民地,與中國為敵對國家,因此可能發生題幹所述事件的年代為西元1937 ∼ 1945 年間。

三、日治臺灣的統治階層

項目 內容
總督專制 頒布《六三法》作為統治臺灣的基礎,集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大權於一 身,因此欠缺地方自治,對臺灣人民有差別待遇
典型的警察政治 地方行政以警察為中心,警察權力很大,被臺人稱為「大人」
保甲制度 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保設「保正」,甲設「甲長」,實行連保連坐,保甲組成「壯丁團」,為輔助警察的工具
範例: 在臺北市區中,有許多歷史標記,從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人、地、事交織的現象。在下列選項中,何者可以視為臺灣「日治時代」的標記?
(A) 萬華龍山寺的落成  (B) 總統府的奠基與完工
(C) 凱達格蘭大道的命名 (D) 二二八紀念碑的建立

(B) 今臺北市的總統府興建在日治時代,當時是為總督府,為臺灣最高行政長官的辦 公處,因此可視為臺灣「日治時代」的標記;(A) 萬華龍山寺是在乾隆年間興建, 為祈求平安而遷來福建龍山寺觀音的分靈;(C) 凱達格蘭大道原為臺北市介壽路, 於西元1996 年更名,象徵對臺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尊重;(D) 二二八紀念碑為 紀念在西元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中,不幸喪生的死難者。

四、臺灣經濟發展

時期 經濟發展
荷蘭時期 招募漢人來臺開墾,稻米、蔗糖產量大增
鄭氏治臺
時期
墾殖以軍屯為主(左鎮、左營地名因軍屯得名),另有官墾、民墾
清領時期 拓墾 土地拓墾大多採合資方式,一田二主
水利 著名水圳:臺北瑠公圳、彰化八堡圳、鳳山曹公圳
交通建設 於光緒年間陸續完成基隆到新竹鐵路
商業 1. 大城市:一府(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
2. 行會組織:似今日同業公會組織的「郊」
日本殖民
時期
基礎建設 1. 戶口、土地及林野調查
2. 貨幣與度量衡統一,鴉片、樟腦專賣制度的實施
3. 交通:修建縱貫鐵路與高山鐵路,開闢基隆與高雄港
農業 1. 日本在臺灣初期經濟政策:農業臺灣,工業日本
2. 水利建設: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
3. 成效:培植蓬萊米,並使臺灣成為糖業王國
工業 1. 西元1937 年後,日本以臺灣為南進基地,發展半工半農的臺灣(農業南洋,工業臺灣);主要以軍需工業為主,並持續發展農業
2. 開發工業用電,設日月潭發電廠
中華民國
時期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農地重畫
重大建設 1. 策略: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2. 六年經建計畫:民國50 年代成立高雄、楠梓、潭子加工出口區
3. 十大建設:由蔣經國推動,以交通建設為主
4. 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南韓、香港、新加坡
經濟轉型 1. 在民國70 年代後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等等
2. 推動產業升級、自由化、國際化政策
3. 面臨難題:傳統產業受衝擊、產業外移中國
範例: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農業措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大量招募中國漢人來臺 (B) 派遣軍隊到各地駐紮,就地開墾土地從事農耕 (C) 積極推動興修水利工程,使耕地灌溉面積大增 (D) 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農地重畫等政策

(C) (A) 為荷蘭時期;(B) 為明鄭時期;(D) 為中華民國時期。

[地理] 臺灣的人文環境

一、人文環境概述

  1. 人口:人口金字塔圖,可看出性別與年齡組成。
  2. 經濟:產業活動。
    (a) 第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
    (b) 第二級產業:礦、工業。
    (c) 第三級產業:服務業、商業。
補充 第四級產業指將資訊和知識應用在經濟上的產業,如資訊科技、生物科技和生化科技等等。

二、人口成長、分布與結構

1. 臺灣的族群
(1) 原住民:官方認定的14 族,包含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邵族、鄒族、排灣族、達悟族、卑南族、噶瑪蘭族、阿美族、魯凱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
(2) 閩南人:源於福建南部,又稱為「河洛人」。
(3) 客家人:客家人遷居臺灣,大約在康熙、雍正、乾隆3 個時代,絕大部分來自於廣東及福建,遷入臺灣後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大地區。又因來源不同,客家語本身的腔調也因地區而異。目前在臺灣使用的客家語腔調,依據分布的狀況,大致可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詔安腔等4 種主要腔調。
(4) 外省人:指西元1945 年臺灣光復後自中國大陸各省來臺的人民,特別是西元1949 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人士。
補充
新住民
1.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移居臺灣的中國移民,社會普遍俗稱外省人。
2. 外籍配偶。
2. 人口成長
(1) 人口成長取決於「自然增加+社會增加」。
(2) 自然增加:出生-死亡。
(3) 社會增加:移入-移出,「推力」與「拉力」的概念與社會增加有關。
(4) 拉力:生活機能便利、就業機會多。
(5) 推力:社會條件不良、治安差、升學壓力、環境不良。
(6) 當人口過多時,可限制出生;人口太少時,可鼓勵出生,故並非以死亡率決 定人口增減。
3. 人口分布:臺灣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分布差異的原因如下所示。
(1) 自然因素:受地形影響最大,平原、台地、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區,因地勢 低平,開發較早。
(2) 人文因素:產業發達、就業機會多、交通便捷。
4.人口金字塔:可看出人口組成、結構

類型/項目 低金字塔型 高金字塔型 彈頭型金字塔
人口結構 年輕型 年輕到成年的過渡型 成年型
人口成長 增加(青少年人口) 增加(壯年人口) 穩定(零成長)
經濟開發程度 低度發展國家(落後) 中度發展國家(開發中) 高度發展國家(已開發)
人口轉型 高穩定階段、早期擴張
階段
晚期擴張階段 低穩定階段
人口特徵 1.幼年人口過多, 教育水平偏低, 人口素質低落
2. 人口壽命短, 貧窮且落後
1. 出生率高, 死亡率低且穩定, 造成扶養比高的現象
2. 人口過多造成失業問題嚴重
老年人口多, 幼年人口少, 造成未來勞動力短缺不足
圖形
低金字塔型
高金字塔型
彈頭型
5. 社會型態:臺灣目前已進入人口老化、高齡化的社會,未來可能面臨社會福利支出、醫療負擔變重及老人安養等問題。
補充 人口組成相關公式:
1. 出生率:一年之內,每1,000 人中活產嬰兒數。
公式:出生率=該年活產嬰兒數÷ 該年年中人口總數×1,000‰
2. 死亡率:一年之內,每1,000 人中死亡人數。
公式:死亡率=該年死亡人數÷ 該年年中人口總數×1,000‰
3. 人口成長率=( 今年總人口數- 去年總人口數)÷ 該年年中人口總數 ×100% 4. 性別比:指女性以100 人為基準所相當的男性人數。
公式:性別比=男性人口數÷ 女性人口數×100%
5. 扶養比:指每100 位有生產能力的成年人(15 ∼ 64 歲)所扶養或負擔無 生產能力(14 歲以下及65 歲以上)的人口數。
公式:扶養比=(幼年人口+老年人口)÷ 壯年人口×100%
數值高,表示地區落後;數值低,表示地區進步。

[地理] 臺灣的產業

一、產業概述

1. 產業滋養國民,提高國民生產毛額。
2. 產業部門的轉移:原始→傳統→現代。(原始時期只能稱為「經濟活動」,自傳統到現代後才有「產業」的概念)
補充 原始經濟活動類型:採集、漁獵、游耕(火耕)、游牧
3. 臺灣目前的產業結構
(1) 第一級產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加工製造的活動,廣義的農業泛指農、林、 漁、牧業等等。
補充 第一級產業中的「漁業」,屬於有計畫性的補魚,與原始經濟活動中的「漁獵」不同。
(2) 第二級產業:利用各種農業原料,加工製造成產品的過程,如礦、工、製造業等等。
(3) 第三級產業:提供各種服務者,如商品批發及零售、交通運輸、金融、商業等等。
(4) 第四級產業:由於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與專業知識、資訊傳遞有密切關係,故與知識產業結合為第四級產業,如資訊科技、生物科技、生化科技等等。醫師、律師、老師等知識產業也屬於此類。

二、第一級產業 農林漁牧

1.農業:

(1) 氣候
  • 氣溫:溫度影響收穫次數,年可三穫。
  • 雨量:西南部乾季依靠灌溉,北部的水土保持則仰賴梯田。
(2) 地形:山多田少。
  • 農業經營集約度高:人口多,精耕細作(農無閒年,地無閒田)。
  • 精緻化:經由現代化的薰陶,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
(3) 臺灣農業經營的特色
  • 地窄人稠,耕作成本高。
  • 人力不足,農耕朝機械化發展。
  • 農村勞力老化、人口外流嚴重。
2.林、漁、牧業:
(1) 林業:臺灣氣候高溫多雨,多山地,蘊藏豐富的森林資源,西元16 世紀時的森林覆蓋率約89%,被葡萄牙人讚嘆為「福爾摩沙」(美麗之意)。但近年因森林過度採伐,造成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故現今政府多提倡「不濫砍」、「保育重於砍伐」,以避免土石流傷害,加強森林的保育工作。
(2) 漁業:臺灣地理條件優越,不僅四面環海、有寒暖流交會,且大陸棚廣大,因此漁業發達,分為養殖漁業、沿海漁業、近海漁業(黑鮪魚)、遠洋漁業(鮪魚)等型態。
(3) 牧業:臺灣地狹人稠,故以圈牧及欄牧等方式發展牧業。

[公民] 社會生活

一、社會生活︰

範圍
主要內容
意義
小至家庭,大到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組成
組成
1. 社會地位:指身分而言,如老師、學生、醫生、護士等等
2. 社會角色:指因身分而產生的表現,如老師教書、醫生幫病人看病等等
階層
1. 可能因性別、學歷、職業產生區分
2. 階層流動
(1) 垂直流動:如老闆於公司倒閉後去當工友
(2) 水平流動:如學校教務主任調去當總務主任
分工
→互動
1. 社會階層產生出社會分工的現象,分工的過程中便會發生互動
2. 互動類別:人際互動、群己互動、團體互動
3. 互動方式:合作、競爭、衝突、順應、同化等等
社會規範
法律
違反時會受到強制力的處罰
風俗習慣
違反時可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但不一定會受到處罰
倫理道德
宗教信仰
現代社會
五大特徵
1. 經濟自由:如個人可以擁有私人財產
2. 社會民主:如公職人員透過人民選舉產生、民眾透過政論節目表達意見
3. 科技發達:如手機發展出觸控式螢幕
4. 社會開放:如每個人都有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
5. 文化多元:如臺灣擁有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四大族群


[公民] 社會團體

一、社會團體︰

項目
主要內容
意義
舉凡有一群人,為了特定的目標而集結,成員對該團體有歸屬感
目的
保障人民結社自由
法律依據
1.《 憲法》第14 條規定:「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
2.《 人民團體法》
3. 限制性規定:《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規範禁止不良幫派的組成
主管機關
1. 全國性團體向行政院內政部登記
2. 地方性團體,依所在地向直轄市(省)的社會局(處)登記或向縣、市的社會局登記
團體分類
1. 依性質
(1) 職業性團體:具有共同職業,為了共同的利益所組成,如農會、漁會、工會、商會、律師公會等等
(2) 政治性團體:具有共同政治理念或目的所組成,如國民黨、民進黨
(3) 社會性團體:不屬職業性或政治性團體者,包含宗教、慈善、環保、學術等團體
2. 依取向
(1) 工作取向:具有既定的目標或工作,如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2) 關係取向:拓展人際關係為主,如宗親會、校友會
3. 依成員
(1) 血緣團體:成員都具有血緣關係,如宗親會
(2) 地緣團體:成員都是同一地方出身的人,如彰化同鄉會
(3) 同業團體:成員都具有同一職業,如各種同業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