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準備段考
- 歷史
- 闔上課本,要能回想起每個單元的時代與特色
- 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與經過,清楚歷史人物的地位與影響
- 地理
- 看到圖表要能判讀其中的資訊
- 地形、氣候、水文、人口、交通、產業等,定義與各區域特色要清楚
- 公民
- 每個專有名詞的意義能了解
- 能用生活周遭的例子來複習課本中的概念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
[歷史] 中國中古史——隋唐時期
一、隋朝結束長期分裂
1. 歷史意義:結束南北朝亂世,開啟大唐盛世。
2. 政局︰
- 隋文帝:篡北周,改國號為隋
- 開皇之治:文帝在位期間,崇尚節儉,勤政愛民,締造開皇之治的盛世
3. 建設︰
- 營建新都︰
a. 大興:隋文帝時,在長安東南營建新都
b. 洛陽:隋煬帝時,在洛陽舊城建東都
- 設倉儲糧︰
a. 官倉:供官府使用
b. 義倉:備災荒之需
- 開鑿運河:隋代建設中影響最大的一項工程
a. 東西向:廣通渠,銜接長安與黃河
b. 南北向:永濟渠、通濟渠、邗溝與江南河
c. 貢獻︰ ◆ 連接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全國水運網絡連成一氣 ◆ 促進隋唐帝國南北經濟交流,成為歷代各朝立國的重要支柱
隋代運河圖
4. 滅亡︰
- 隋煬帝:淫亂無度,生活奢侈浪費;三征高麗、修築運河等工程,使人民被奴役慘死,多次遊玩江南,更是勞民傷財,終致人民全面性的反抗
- 隋亡:宇文化及刺殺隋煬帝,隋滅亡
二、大唐盛世
1. 建立:隋末大亂,李淵起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2. 盛世: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100 多年間,是唐朝的極盛期。
-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前,發動「玄武門之變」
a. 留心吏治:虛心納諫,勤於政事
b. 知人善任:重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長孫無忌等有才能的人,留下聖君賢相共治典範
c. 貞觀之治:在位20 多年,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
d. 東亞盟主:平定東突厥,西北各族群紛紛歸順,並向太宗獻上「天可汗」稱號,成為當時東亞國際盟主
- 唐高宗:平定西突厥,有「永徽之治」的盛世;晚年多病,倚重皇后武則天處理朝政,使她逐漸掌握大權
- 女皇帝武則天
a. 稱帝:改國號周,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提拔新人:廣開科舉,削弱世族勢力,促進社會階層的變動
- 唐玄宗:前期政經安定繁榮,史稱「開元之治」
-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為核心
3. 由盛轉衰:安史之亂
- 原因
a. 唐玄宗後期,寵愛楊貴妃,導致朝政日益敗壞
b. 信任宦官高力士,並以李林甫、楊國忠為相,敗壞朝政
c. 重用胡人,如安祿山身兼三大節度使,兵力占全國三分之一,種下衰亡伏因
- 經過
br>
a. 天寶 14 年(西元 755 年),玄宗君臣縱情享樂,胡人安祿山和史思明等人,從河北范陽起兵叛變
b. 洛陽、長安相繼淪陷,玄宗倉皇逃離,賜死楊貴妃
c. 名將郭子儀效命下,歷經 8 年亂事終於平定
- 影響:北方飽受摧殘,人口銳減
4. 唐朝後期的三大問題︰
- 地方︰藩鎮割據,叛服無常,形同自治
- 中央︰宦官為患,掌握禁軍,專權亂政,甚至握有皇帝的生殺大權
- 政局︰大臣結黨營私,互相攻訐,引發科舉士人與世家大族的牛李黨爭
5. 黃巢之亂︰
- 黃巢之亂:唐朝末年,爆發黃巢之亂,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嚴重耗損國力
- 朱溫篡位:唐朝降將朱溫因平亂有功,受封節度使,賜名全忠。後朱溫篡唐自立,建立後梁,唐亡
三、中古的社會狀況
1. 世族社會盛行︰
- 世族的形成與鞏固︰
a. 漢代經學專家:漢代以經學取士,日久形成世代為官的官宦世家,這種家族稱為世族
b. 曹魏以後,以陳群創立的「九品官人法」選官,評選首重家世 ◆ 各品間不能通婚,若與較低等第者通婚,本身的等第也會降低 ◆ 地位世襲,等第畫分森嚴,無法上下流通,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 世族的特權︰
a. 政治:享有任官優先權
b. 經濟:占有山澤,建造莊園,又可免除賦役
c. 社會:身分不同,即不與交往,不相通婚,甚至不同坐交談
d. 結果 ◆ 世族子弟養尊處優,逐漸失去處事應變的能力 ◆ 加深與南方人士的隔閡 ◆ 解決方法:土斷制度
2. 隋唐兼容並蓄的社會︰
- 由來︰南北朝是胡漢長期融合的時期,孕育兼容並蓄的大唐文化
- 華夷一家:夷夏觀念淡薄
a. 邊族大量移居中國,唐代對各民族一視同仁
b. 胡商雲集長安,到處可見胡姬、胡壯,載歌載舞
- 社會開放︰婦女生活較為自由
- 文化交流:以東方為主
a. 國際都市:長安城胡商雲集,西域仰慕大唐文化而歸化者甚多
b. 日本唐化運動︰大化革新 ◆ 時間:日本孝德天皇時期(西元 7 世紀) ◆ 媒介:留學生、學問僧 ◆ 內容︰
- 建築風格:模仿長安城建立京都城(舊稱平安京)
- 書畫藝術:大量的漢文典籍傳入日本
- 飲食文化:食物、飲茶風氣
- 文字:日本文字的平假名仿漢字草書,片假名仿漢字楷書偏旁
四、中古的經濟
1. 北魏均田制︰
- 創立:北魏孝文帝
- 影響
a. 促進北方經濟的復甦,調和胡漢關係
b. 北齊、北周及隋唐前期均沿用此制,但辦法略有更改
2. 隋唐的賦稅制度︰
- 隋及唐前期:承襲北魏的均田制
a. 經濟復甦:政府依戶口授田,人民生產的意願提高,社會也趨於穩定
b. 配合租庸調稅制:項目分明,人民負擔不重
c. 結果:土地與賦稅制度密切配合,開創盛唐經濟
- 安史之亂後:宰相楊炎創立兩稅法
a. 方法:分夏、秋兩季,向人民徵收錢幣
b. 缺點:方法簡便,但失去為民置產的意義
3. 商業活動︰
- 經濟重心南移
a. 隋代修築運河,將江南的物資運往北方
b. 中唐以後,北方殘破,南方的經濟實力更顯重要
- 貿易
a. 國內 以長安為例︰ ◆ 商業興盛,交易熱絡,市況極為繁榮 ◆ 發明「飛錢」,商旅只要將錢存入地方政府的進奏院(駐京辦事處),就可以輕裝前往目的地,憑收據兌領錢,類似今日匯兌
b. 國外貿易︰ ◆ 陸路:中唐前,絲路暢通無阻,後為大食阻隔中斷 ◆ 海路:廣州首設「市舶司」徵收關稅,為關稅制度的由來,之後宋、元、明、清皆延續使用,清代改稱「海關」
五、中古的宗教
1. 道教:中國本土宗教。
- 奉老子為始祖,教人追求長生
- 發展︰
a. 東漢末年 ◆ 河北一帶的太平道,由張角所創 ◆ 四川地區的五斗米道,由張陵所創
b. 魏晉之際:五斗米道勢力大盛,改稱天師道
c. 南北朝時代 ◆ 帝王、士大夫信道者眾,一度成為北魏的國教 ◆ 受佛教的影響,道教在理論和戒規上日趨充實 ◆ 北方道教盛於佛教,南方佛教盛於道教 ◆ 整體勢力不如佛教興盛
2. 佛教:外來的宗教。
- 漢代
a. 起源:西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
b. 傳入:西漢末年
c. 第一座寺廟:東漢明帝時,派蔡愔西行求法最遠到達西域,帶回中國第一部翻譯佛經《四十二章經》,並於洛陽城外建白馬寺
d. 佛教在當時未普遍流行
- 魏晉南北朝
a. 大盛原因 ◆ 政局動盪不安,宗教成為人們精神寄託 ◆ 大量翻譯經典 ◆ 僧侶西行求法,如東晉法顯 ◆ 域外高僧來華 ◆ 君王提倡,如梁武帝大修佛寺,獎助佛經翻譯,有「菩薩皇帝」之稱
b. 南朝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曾三次捨身同泰寺
c. 影響中國的思想、風俗、建築
- 唐代
a. 佛教中國化:玄奘
b. 宗派林立: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符合中國特質的佛教分支)、淨土宗(傳統的印度佛教)
c. 藏傳佛教 ◆ 和親吐蕃: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將大唐文化帶入吐蕃,平息雙方衝突 ◆ 佛教傳入西藏:文成公主篤信佛教,現今布達拉宮與大昭寺都還供奉著文成公主的塑像
d. 鑑真和尚至日本傳教:將唐代的藝術、建築、醫學、書法帶到日本
e. 其他宗教:入居中原的胡人也帶來他們的宗教信仰,如回教(伊斯蘭教)、景教(屬於基督教的一個派別)、摩尼教均在唐代傳入中國
六、中古學術文化與科技
1. 漢朝
- 學術思想:經學,又分為今文經、古文經
a. 漢武帝獨尊儒術
b. 士人研習儒家經典,開啟漢代經學研究
- 文學、史學、藝術
a. 文學:漢賦為主流,賈誼、司馬相如為名家
b. 史學︰ ◆ 司馬遷《史記》:紀傳體,以人物記載為中心,為中國正史體例正宗 ◆ 班固《漢書》: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奠定後朝人修前朝史的基礎科技
- 科技
a. 天文:東漢張衡 ◆ 渾天儀:推算天體運行 ◆ 地動儀:測量地震發生的方向
b. 醫學︰ ◆ 西漢淳于意:擅長診脈、針炙,並創立病歷制度 ◆ 東漢張機、華佗︰
- 張機:被稱為醫聖,著有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醫書《傷寒雜病論》
- 華佗:注重勞動養生,擅長外科手術,首創麻醉手術
c. 造紙術:東漢蔡倫,其所造的紙稱為「蔡侯紙」
2. 魏晉南北朝
- 學術思想:玄學
a. 士大夫喜談形而上的哲理,被稱為清談
b. 首開清談風氣者:何晏、王弼
c. 談辯以《老子》、《莊子》、《易經》三玄為主
d. 結果:清談誤國,造成消極頹廢的人生觀
- 文學:以駢體文為主
- 史學:名著為《三國志》
- 藝術:以山西雲岡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的佛像雕刻最為著名
3. 唐朝
- 文學:詩(中國詩歌文學的黃金時代)
- 著名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社會詩人)、詩佛王維
- 工藝:低溫燒製而成的唐三彩
[歷史] 中國近世史——宋元時期
一、五代十國與北宋的建立
1. 五代十國: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
- 時間:唐亡後的 50 多年間
- 分布
a. 黃河流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合稱五代
b. 南方各地和山西:出現 10 個政權,稱為「十國」
- 影響:北宋太祖為了結束藩鎮割據現象而採取「文人政治」的開國政策
2. 北宋的建立與外患︰
- 北宋建立:趙匡胤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開封),是為宋太祖
- 基本國策︰強幹弱枝。
a. 措施:中央集權、實施文人政治
b. 結果:造成重文輕武和積弱不振的缺失
北宋形勢圖
二、宋、遼、金、元多民族的共生共存
1. 外患威脅:契丹、西夏、女真紛紛興起。
2. 遼、夏建國與宋朝的和戰關係︰
- 遼
a. 種族:屬東胡族,本稱為契丹
b. 建國:五代初,耶律阿保機建國
c. 改國號:耶律德光取得燕雲十六州之地,改國號為遼
d. 與宋朝的和戰 ◆ 宋伐遼: 宋太宗時, 兩次大舉攻遼都,戰敗 ◆ 遼伐宋: 宋真宗時, 遼兵南侵, 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軍士氣大振, 擊敗遼軍前鋒,訂立「澶淵之盟」 ◆ 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宋兄遼弟),首開歲幣先例
e. 亡於金
- 夏
a. 種族:党項羌
b. 建國:宋仁宗時,西夏趙元昊改稱皇帝
c. 與宋關係:經常叛服不定
d. 亡於蒙古
3.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維新,以富國強兵為目的,但變法並未成功,引起新舊黨爭,政治更惡化,引起外族覬覦。
4. 金滅北宋
- 金的崛起
a. 種族:女真族
b. 建國:北宋末年,首領完顏阿骨打叛遼稱帝,建國號金
c. 發展:建國後十幾年間,滅遼侵宋
- 靖康之禍: 宋欽宗靖康2 年, 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徽宗、欽宗被擄,史稱「靖康之禍」
5. 南宋偏安與金的和戰
- 宋室南渡:北宋亡,高宗定都臨安(今杭州),偏安江南
- 政策:初期主戰(岳飛),後期主和
- 結果:蒙古崛起漠北,西夏與金相繼被滅,南宋亦為蒙古所亡
三、元朝的統一
1. 蒙古帝國時期︰
- 蒙古統一:鐵木真統一蒙古,被尊為成吉思汗,並且發動第一次西征,首先滅掉花剌子模,征服俄羅斯東北(最遠),回師又滅西夏
- 三次西征:以第二次西征橫掃到威尼斯東北為最遠;三次西征建立橫跨亞、歐的四大汗國,以「欽察汗國」延續最久,火藥也在此時期傳入歐洲
蒙古帝國形勢圖
2. 元朝的建國與發展︰
- 元朝的建立:忽必烈自立為汗,定都大都(北京),定國號元,是為元世祖
- 滅南宋統一中國:元世祖至元13 年,揮軍南下,攻陷臨安,南宋滅亡,「厓山之役」為最後一戰
- 元朝的統治方式
a. 以漢治漢:元世祖滅宋以前即重用漢人,仿漢制建年號,以漢法治理漢地,實施科舉制度
b. 對外用兵:伐高麗、征日本、併大理(今雲南)
c. 種族歧視:將統治地區的人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階級待遇差別極大,引發不滿 ◆ 蒙古人:又稱國人 ◆ 色目人:又稱諸國人,包含西夏人 ◆ 漢人:居於黃河流域 ◆ 南人:居於長江流域
d. 實施行省制度
e. 衰亡原因 ◆ 居安忘戰,武力逐漸墮弛 ◆ 官員貪暴,民生極為困苦 ◆ 濫用紙幣(南宋開始使用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經濟崩潰 ◆ 實施種族歧視,埋下漢族抗元意識
3. 滅亡:朱元璋以民族革命取代,元朝國祚不及百年。
[歷史] 中國近世史——明清時期
一、明朝的建立與統治
1. 稱帝: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投身反元行列並脫穎而出,建國號為明,在應天(今南京)即位稱帝,是為明太祖。
2. 政績與缺失︰
- 政績
a. 農業:興修水利,恢復農業,召集流民墾荒,並且丈量全國土地編成《魚鱗圖冊》
b. 教育:提倡倫理教化,廣設學校
c. 政治:嚴懲貪官汙吏
d. 社會:清查戶口和耕地
e. 結果:元末殘破的社會經濟迅速恢復,政治也較清明
- 缺失
a. 廢除丞相:洪武 13 年(西元 1380 年),因丞相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度,集國家大權於一身,完成中央集權
b. 凌辱士人:為樹立皇權,以廷杖、文字獄等手段凌辱士人,並利用錦衣衛監視百官
c. 分封諸子為王,以致發生靖難之變
二、明成祖
1. 靖難之變:惠帝即位,企圖取消諸王特權,燕王朱棣起兵叛變,攻陷南京,取得帝位,是為明成祖。
2. 建設︰
- 遷都:由南京遷都北京
- 軍事:五次親征蒙古
- 運河:疏通大運河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 國防:加強國防,修築長城(為現今萬里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
3. 經營南洋:派鄭和七次下西洋,歷經成祖、仁宗、宣宗,遠播國威,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基礎。
4. 重用宦官:給予宦官正式官職,設立東廠,為明代埋下政治隱憂。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三、明中葉以後的政局
1. 政治經濟問題叢生︰
- 皇帝昏庸:如明神宗,竟有數十年不曾上朝理政
- 宦官弄權:明代為中國歷史上宦官為禍最烈的朝代(東漢與唐代也有宦官為患的情況)
- 政治腐敗:黨爭不斷,如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
- 經濟:土地兼併嚴重,政府財政困難
2. 張居正的改革︰
- 明神宗萬曆年間以張居正從事改革
a. 政治:整飭吏治
b. 經濟:推行一條鞭法政策,將力役與田賦合併,按畝徵銀,暫時解決流民問題
c. 國防:委任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邊疆
- 結果
a. 明朝政局出現難得的短暫安定
b.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奪爵,改革功敗垂成,人亡政息
四、明朝滅亡
1. 背景:明思宗時,朝政積弊已深,人民流離失所。
2. 流寇之亂:陝北一帶的飢民形成流寇,在李自成、張獻忠的號召與指揮下,步步向北進逼。
3. 思宗自縊: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亡。
五、清朝入關前的政局
1. 後金國建立︰
- 東北的滿族是女真族後裔,以漁獵和農業為生
- 建州女真的酋長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建後金國
2. 改國號為清︰
- 皇太極(即清太宗)改國號為清,並改族名為滿
- 入關前,已是一個政治、經濟很有實力的邊疆政權
3. 滿清得以入關的原因︰
- 明思宗誤殺鎮守關外大將袁崇煥
- 吳三桂等明代降將的協助下,攻占北京,入主中原
六、清朝入關後的盛世
1. 統一全國︰
- 利用降將攻克流寇、南明
- 平定三藩之亂、攻克臺灣:中國完整統一
- 加強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蒙古、新疆、西藏相繼納入版圖
2. 康雍乾盛世:長達 134 年。
- 清聖祖(康熙),施政風格寬仁,有「永不加賦」政策
- 清世宗(雍正),施政風格嚴峻,設有監察機構,稱為「軍機處」
- 清高宗(乾隆),施政風格折衷於剛柔之間,為清朝由盛轉衰的關鍵
- 盛世原因:採取高壓與懷柔並濟的治術
a. 高壓:嚴格執行剃髮令,興文字獄
b. 懷柔:厚葬明思宗,召集士人修纂《明史》、《四庫全書》
[地理] 中國的自然環境Ⅱ
一、水文
1. 外流區與內流區:氣候影響水量多寡,形成內、外流區的差異。
項目 |
水文特性 |
代表河川 |
外流河 |
在溼潤的氣候區內,有充足的水源,終年不斷而末端注入海洋的河川 |
外流區之水源多來自雨水,三大外流區︰
1. 太平洋外流區:黃河、長江
2. 印度洋外流區:雅魯藏布江
3. 北極海外流區:額爾濟斯河 |
內流河 |
中國西北乾燥區內的大多數河川,由於水源不豐,加上蒸發旺盛,其末端消失在沙漠,或注入內陸湖中,故稱之為內流河 |
內流區之水源多來自高山的雪水,故融雪量的多寡, 決定了河川的流量與長度,如塔里木河 |
2. 三大緣海:中國自北而南有黃海(長江口以北)、東海(長江口以南)、南海(臺灣海峽南端以南)等 3 個緣海,均為大陸棚。因海底平淺,魚類匯集,往往成為重要漁場,海底也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3. 海岸︰
項目 |
海岸地形 |
特色 |
土地利用 |
例外 |
杭州灣
甬江口以北 |
沙岸 |
海岸線平直,海底平淺,沿岸平原廣闊,但缺乏天然良港 |
農業鹽業 |
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以岩岸為主 |
杭州灣
甬江口以南 |
岩岸 |
海岸線曲折,多灣澳和島嶼,灣闊水深,但沿岸平原狹窄,甚至無平原 |
航運漁業及觀光業 |
河口平原以沙岸為主 |
[地理] 中國的產業
一、農業
1. 影響農業發展的條件︰
- 農業分布:受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氣候等等)影響最大。如地形陡峭處種茶,平坦地種甘蔗、稻米
- 產量:受人文因素(政策、技術、經濟、人工)影響最大。如政策鼓勵、集約粗放種植、品種改良技術、經濟發展程度等等
2. 農業經營的區域差異:溫度高低決定收穫次數。
- 海南島、華南地區、臺灣:一年可二至三穫
- 華中地區:一年二穫
- 華北地區:兩年三穫或一年二穫
- 東北地區:一年一穫
中國農業分區圖
二、漁、林、牧業
1. 漁業︰
- 海洋漁業:主要分布於東南沿岸,因大陸棚平淺、海岸線長,且多河海交界處,因此漁獲豐富。舟山群島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漁場
- 淡水漁業:長江和淮河流域是淡水漁業的主要分布區,尤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最大淡水漁業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 養殖漁業:長江下游陽澄湖的大閘蟹極負盛名
2. 林業︰
項目 |
林業現況 |
東北林區 |
森林豐富,分布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有「窩集」、「樹海」之稱,屬混合林,大興安嶺北段有針葉林分布 |
西南林區 |
樹種豐富多樣 |
東南林區 |
材質優良 |
西北林區 |
天山、新疆林區 |
華中華南林區 |
人口眾多、開發太早,林業不發達 |
3. 牧業: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合稱四大牧區。
項目 | 產業活動 | 說明 |
內蒙古牧區 | 東側 |
放牧 | 土肥水豐、牧草茂盛,以三河牛、三河馬馳名中外 |
西側 |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
新疆牧區 | 放牧 | 著名的天馬和細毛羊都產在伊犁河谷 |
青海、西藏等高寒地區 | 山牧季移 | 隨著季節循山地作垂直移動,牲口以耐寒的犛牛和藏羊為主要特有品種 |
[公民] 政府
一、中央政府
1. 政府的相關概念︰
項目 |
主要內容 |
定義 |
具有訂定與執行法律能力的政治組織,負責管理國家的運作 |
區分 |
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通常將政府分為中央與地方政府互相配合 |
重要概念 |
1. 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可以防止專制的政府
2. 權力制衡(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
3. 均權制度:中央與地方權力的畫分原則,有全國一致之性質者,畫歸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質者,畫歸地方 |
2. 中央政府︰
組織 |
首長或成員產生方式 |
任期 |
職權 |
總統 |
人民直選 |
4 年 |
1. 國家元首,統率陸、海、空三軍
2. 公布法律,發布緊急命令
3. 任命行政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委員、監察委員及審計長等等 |
行政院 |
總統任命 |
不定 |
1. 執行法令及政策
2. 向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及接受總質詢
3. 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等等 |
立法院 |
人民直選與政黨比例代表制 |
4 年 |
1. 質詢官員
2. 審議法律、預算
3. 行使總統提名人事案之同意權
4. 提出修憲案、正副總統彈劾案、正副總統罷免案等等
|
司法院 |
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 |
4 年 |
1. 掌管各級法院
2. 大法官解釋:大法官以會議方式,依法解釋《憲法》及法律、命令
3. 憲法法庭:審理政黨違憲解散事項、正副總統彈劾案
4.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懲戒違法失職的公務人員 |
考試院 |
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 |
6 年 |
1. 掌管國家考試
2. 公務人員之銓敘、保障等事項 |
監察院 |
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 |
6 年 |
1. 彈劾或糾舉違法失職的公務人員
2. 糾正行政機關的不當施政
3. 對行政機關的決算擁有審計權
4. 得向行政院及其相關部會進行調查 |
五院的分權互動關係示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