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
元
回
顧 |
-
地理學性質與地圖概說
- 地理資訊的獲取與處理
- 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
- 地形(一)
- 地形(二)
|
一分鐘準備段考
- 要能記住地理現象外,還要了解背後發生的原因
- 加強地理觀念在日常生活上的運用
- 訓練判斷圖表的能力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
地理學性質與地圖概說
1. 地理學的來源與內涵:地理學主要探討地表的各種現象。
2. 地理學的傳統觀念與分析方法:
- 空間觀念:著重地表各種現象的空間分布及其關聯性
- 生態觀念:研究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即人地關係
- 區域觀念:掌握各區域的特徵
- 地球科學觀念:強調以「科學」的方法,了解各種作用對環境所造成的改變
3. 地理學的使命、任務與生活應用:共三重使命,可加以運用於生活中。
4. 地圖重要性與地理網線:
- 地理網線由經線與緯線組成,目的為便於標示地表上任一地點的定位
- 經線:皆為南北向的平行線,亦稱子午線
- 緯線:皆為東西向的平行線
- 圖網:亦稱為網格
a. 圖網的用途:從圖網判定位置,也可估算兩地距離和實際面積
b. 常用的定位方式:經緯線、圖網
c. 圖網的使用方法:
aa. 找出地點所在的位置,判讀出在該網格的坐標值
bb. 先讀橫坐標、再讀縱坐標(先橫後縱),兩者所合成的 4 位數字,即為該網格的坐標值
cc. 若將網格邊長細分成 10 等分,藉此判讀出 6 位數字的坐標值,可提高準確度
dd. 位數字坐標代表 1 網格;6 位數字坐標代表 1 個點
- 時區的應用:
a. 國際間以每 15 經度畫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分成 24 個時區,以通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的本初經線作為國際標準時
b. 180°經線作為國際換日線,換日線的東、西兩側時間雖相同,但日期相差 1 天
- 各國為求境內的時間統一,會以特定地方的標準時作為該國地方標準時
5. 地圖的要素:
- 圖例:又稱為地圖符號,即地圖的語言。讀圖的第一步驟就是要辨識地圖符號。
- 比例尺:將地表的經緯線、地物、地貌等等,依照一定的比例縮繪於圖紙上,這種縮小的比例尺度,稱為「比例尺」或「縮尺」。
a. 比例尺表示法:可分為數字法、文字法和圖示法
b. 比例尺大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
c. 比例尺換算方式:比例尺 1: 500,000表示在圖上 1 公分代表實際 500,000公分( 5 公里)
d. 決定比例尺大小的依據:製圖目的、現有資料之詳略、涵蓋區域之大小
- 等高線:將地面上高度相同的各點連結成的封閉曲線
a. 藉由地形圖上的等高線可判讀地勢高低、地表起伏、地形種類
b. 一般精確度要求較高的地圖,多會標示等高線
c. 同一等高線上之各點,高度相等,且必在圖內或圖外閉合
d. 等高線向高處凹入,成一個「V」字形,表示該處地形為「河谷」,其「V」字形尖端必會指向河流上游
e. 山脊的等高線亦成「V」字形,但尖端指向地勢較低處
f. 山峰的等高線成一小圈:等高線分布愈疏,表示坡度愈緩;分布愈密則坡度愈陡
g. 地面坡度的計算公式:(兩地的高度差÷兩地的水平距離)× 100%
- 方位:用來表示兩地的相對位置
a. 地圖上以經緯度作為定向標準;若無經緯度但繪有圖框的地圖,通常以上方為北方;若地圖無經緯度亦無圖框,則會繪製方向標來指示方位
b. 方位表示法:羅盤方位法、方位角法、象限角法
6. 地圖的種類:可依製圖目的、製圖時代和繪製方式分類。
7. 地圖的判讀:
- 地圖位置:
a. 絕對位置:以經度和緯度準確標示出一地的位置
b. 相對位置:以國和國、區域和區域間的相互關係來表示位置
- 面積:判斷面積大小的先決條件為正確的比例尺
- 距離:兩國的距離往往與往來關係成反比
- 形狀:國土形狀會影響國家的統一性
- 方向:一般多以經緯線標示,以麥卡托投影法最常使用
8. 地圖投影:將地球表面上的經緯度,利用有系統的坐標,轉換成平面圖形,即稱為地圖投影。
- 基本的地圖投影原理:心射投影法、正射投影法
- 常用的投影類型:
a. 麥卡托圓柱投影:圓柱投影(心射)、正形投影
b. 蘭伯特圓錐投影:圓錐投影(心射)、正形投影
c. 莫爾威相應投影:數學投影、等積投影
地理資訊的獲取與處理
1. 文獻資料的蒐集:
- 第一手資料:直接資料,指未經處理過的原始資料
- 第二手資料:間接資料,指間接利用他人已有的成果,如論文、各種期刊、地圖等已經過處理的資料
2. 地圖的編繪:
- 依種類可分為:主題地圖(自然地圖、人文地圖)、普通地圖
- 今日常用地圖:交通路線圖(實際網路圖、交通網的線圖)、街道圖、地籍圖、等高線地形圖
- 古地圖:乾隆臺灣輿圖、臺灣堡圖
3. 地圖的判讀:
- 地形的判讀:依等高線的數值、疏密、型態,可判讀地面的高度、緩陡、類型
- 水體的判讀:
a. 不同類型的水系可反映地勢的變化:向心狀、放射狀、格子狀
b. 分水嶺位置:判斷水系範圍
c. 河道附近等高線分布:判斷河谷寬窄、河道曲直
d. 等高線形狀、高低分布:判斷河谷、流向
- 聚落判讀:地點(聚落發展)、地名(聚落特性)、類型(聚落分布、型態)、機能
- 土地利用判讀:依圖例判讀
- 交通的判讀:公路、鐵路、河運
- 人工地物判讀:如學校、醫院,一般只有大比例尺的地圖才有人工地物的標示
4. 相片的判讀:
- 空中相片拍攝的兩種方法:航空資料(即空中攝影)、衛星遙測(即遙感探測)
a. 可感應不同波段的光,測知地表肉眼無法看到的影像
b. 可掌握最新且立即的資料
c. 具宏觀性、完整性、即時性、對照性等特點
- 拍攝高度:拍攝高度愈高,涵蓋的範圍愈廣,比例尺愈小
- 注意拍攝時間:可以解讀季節性或週期性的地理現象
- 解析度愈高,判讀效果愈佳
- 相片的判讀方式:肉眼判讀、利用光學儀器判讀
- 判讀的要素:顏色、形狀、排列方向、位置(空間關係)
5. 地形測量:高度測量、坡度測量(傾斜率、坡度百分率、坡度角)、距離測量(圖上兩地的實際距離、圖上兩地的斜坡距離測量)、面積測量、全球定位系統(GPS)。
6. 氣候資料分析:
- 氣溫資料的分析:均溫(日均溫、候均溫、月均溫、年均溫)、溫差(日溫差、年溫差)、積溫
- 降雨資料的分析:平均降雨量、降雨量的季節分布、雨量變率、降雨強度
- 氣壓資料的分析:標準氣壓值、高氣壓、低氣壓
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
1. 地理資訊的儲存:
- 地理資訊系統:簡稱 GIS 系統,是一套具備儲存、處理、蒐集、分析、展示等功能的系統,透過數位整合,可多元呈現地理資訊,發展至今已融入生活當中
- 資料庫可區分為:
a. 空間資料:傳統上多以圖形來表示,如坐標、方向、長度、面積等等
b. 屬性資料:傳統上多以敘述性文字來記載,包括各種地理要素,如地形、氣候(氣溫、雨量)、水文、土壤、植被、經濟、交通、人口、聚落等等
- 不同的層級及圖層:
a. 層級:層級愈高,涵蓋的範圍愈廣,比例尺愈小
b. 圖層:不同的圖層可以輸入不同的屬性資料
- 空間資料的儲存可分為:
a. 向量模式:點狀單元、線狀單元、面狀單元
b. 網格模式:以「網格」為單位處理
- 屬性資料的儲存:階層式結構、網狀結構、關聯式結構
2. 地理資訊的運用:
- 主要領域:資源開發、區域規畫、公共設施維護、土地管理、測量調查、地圖編製等等
- 分析與應用:地勢分析、疊圖分析、環域分析
3. 報告撰寫方法:擬定報告大綱→繪製圖表→撰寫內容→參考文獻及附錄→校稿及編修。
地形(一)
1. 岩層種類:
- 地形: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態,如平原、高山、盆地等等
- 地形的構成要素:
a. 構造:岩層種類、岩屬排列、岩層變位
b. 營力:分為內營力與外營力兩類
c. 時間:地形起伏的變化與時間有關
- 岩層可由構成物質來區別,亦可透過軟、硬程度來區分,如岩層受外營力作用時,因軟硬差異而產生差異侵蝕,可推斷岩層種類
- 全球的古老結晶岩層多為硬岩分布區,地勢較平且礦藏豐富
2. 岩層排列:
- 岩層的排列方式:
a.水平排列:主要的岩層排列方式,如平原、台地、高原等地形
b.傾斜排列:分為一面陡一面緩的單面山、數個單面山組成的單斜脊和山稜兩側皆陡的豬背嶺
- 岩層排列與坡度:岩層走向和坡度一致時,稱為順向坡;岩層走向和坡度相反時,則稱為逆向坡。若建築物建在順向坡下,當崩壞作用發生時,易造成巨大的傷害
3. 岩層變位:
- 斷層:岩層受到張、擠力影響而斷裂。上盤受張力影響向下陷落會形成正斷層;上盤受擠力向上逆衝則形成逆斷層
- 褶曲:岩層受內營力擠壓抬升,並未發生斷裂,而使岩層呈波浪狀起伏。岩層褶曲相向稱為向斜,相背則稱為背斜;受褶曲作用隆起的山脈稱褶曲山脈,依形成時間可細分為古褶曲山脈和新褶曲山脈
4. 風化與崩壞:
- 基本觀念:
a. 構成地表起伏的 要素:岩層、營力、時間函數
b. 外營力對地表作用:侵蝕與堆積,依不同地區分為六大地形類型
- 風化地形:依變化方式不同,可分為兩類。
a. 物理風化:又稱機械風化,岩石受溫度、水和壓力等營力影響產生變化,一般在乾燥寒冷的氣候區內作用最顯著
b. 化學風化:因岩石內的礦物或化學成分受空氣、水的作用而產生化學反應,使岩石成分改變,一般在高溫多雨氣候區內作用較顯著
- 崩壞地形:依其移動的速率可分為 類。
a. 潛移:速度最緩慢,需以地形證據辨之
b. 土流:又稱土石緩滑,常見於高山高緯冰緣區,土石因凍融作用而滑落形成
c. 土石流:又稱為泥石流, 由砂、礫石、泥漿和大量的水混合而成,易形成於逕流多、植被少之地區
d. 山崩:崩壞速度最快的作用,土石由岩壁快速下滑或墜落,如山崩窪和落石堆等等
5. 河流地形:
- 基本觀念:
a. 河流地形為六大外營力之一,且與人類生活最相關
b. 決定聚落空間三大因素:用水、安全、運輸
c. 河流作用力:不斷透過侵蝕、搬運和堆積雕塑地形
- 河流(水的流動):
a. 因有動能,故產生侵蝕和堆積作用,分別會形成河蝕地形和河積地形
b. 水為液體,可塑性大,故會使河流沿岸因各種作用力而產生不同風貌
c. 河流淘選度佳,使堆積粒子呈現連續性的空間分布
- 侵蝕輪迴:
a. 發生條件:回春作用,即河川動能增強,使侵蝕力再度復活
b. 侵蝕基準:指河流往下侵蝕的最低下限,最終侵蝕基準面為海平面
- 河階地形:河流向下切割,原有的氾濫平原轉為一個新的、高於水面的基地
a. 成因與河流的回春作用有關,河階數=回春次數
b. 臺灣的河階分布:桃園大溪、臺東鹿野等地區
- 曲流地形:因受地球自轉偏向力影響,使河流發生側蝕現象,一般多出現在水流平緩的下游地區。曲流地形因兩岸不斷堆積和侵蝕,增加河川曲度,使水流不暢,易生氾濫
- 搶水地形:
a. 河川襲奪:兩相鄰河流高低位不同,由於側蝕跟頭蝕的影響,低位河搶走高位河的水,產生搶水地形
b. 斷頭河:流量減少,呈堆積現象
c. 搶水河:流量增多,動能增強,呈回春現象
d. 改向河:侵蝕基準下移,呈回春現象
地形(二)
1. 海岸地形:
- 海岸地形:依侵蝕和堆積的作用力可分為兩類
a. 海蝕地形:岩岸,多分布於臺灣東、北、南部海岸,如海崖、海蝕凹壁、波蝕棚等等
b. 海積地形:沙岸,多分布於臺灣西部海岸,如沙洲、潟湖、沙頸岬等等
- 海岸類型:依地質構成物質可分為沙岸和岩岸,還可依據海陸的升降分為離水海岸和沉水海岸
a. 離水海岸:陸地上升或海水下降,如海階地形
b. 沉水海岸:陸地下降或海水上升,如島嶼、谷灣、溺谷、三角江等等
- 華倫亭海岸:依陸地作用分為離水海岸與沉水海岸;依海水作用分為侵蝕海岸與堆積海岸;陸地作用和海水作用交互進行可得到三種現象:進夷、定止、退夷
- 珊瑚礁地形:珊瑚死亡後鈣化的遺骸堆積成的海岸,即為珊瑚礁海岸,屬於岩岸
a. 裙礁:珊瑚在海岸底岩成長,構成海濱線的一部分
b. 堡礁:位在海岸外,和海岸間隔著礁湖。澳洲的大堡礁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堡礁地形
c. 環礁:珊瑚礁包圍海水形成礁湖,中無島嶼
- 海岸類型:依海岸形成方式不同,可分為三角洲海岸、峽灣海岸、斷層海岸、谷灣海岸、珊瑚礁海岸、洲潟海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