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釋之執法
  • 運動家的風度
  • 古詩選

 


一分鐘準備段考

  • 了解作者生平、寫作的背景,更能幫助理解課文文意
  • 記憶是知識的根本,要用自己的架構來整理筆記
  • 答錯過的題目代表不是很熟悉,需加強理解
  • 利用名師學院系列產品,反覆觀看、補強弱點

張釋之執法

文章重點

本課的作者、題解及文中「當」的意義皆為學習重點,透過文章中三人的對話內容、語氣,表達「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人,生於景帝中五年,卒於昭帝始元元年(西元前八十六年)。其父親為太史令司馬談,在父親過世後,司馬遷繼承父業,成為一位傑出的史學家。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京師長安(今西安市)從孔安國學讀「古文」書。二十歲以後,四處遊歷,足跡遍及天下,東邊到過山東及江、浙沿海一帶;南邊到過雲南、貴州;西邊到過陜西、甘肅、四川等地;北邊到過長城一帶。司馬遷在各地看到許多古代遺蹟,聽到許多古代軼聞,對他日後史記的寫作,有極大的幫助。武帝 元封元年,行封禪典禮,司馬談是史官,本該隨行,卻因病重無法前往,而司馬談就在這年去世,當時司馬遷三十六歲。司馬遷於征和二年完成史記一書,此書在漢時被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書》,直至魏 晉時才簡稱為《史記》,從此《史記》定名,對後代史學、文學影響極深

運動家的風度

文章重點

此為一篇演講稿,文中名句錦語如「言必信,行必果」、「任重而道遠」等等,其意義常易混淆,熟記重要名句,並學習適時運用,為本課學習重點。

作者簡介

羅家倫,字志希,浙江省 紹興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卒於民國五十八年。羅家倫二歲時,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背誦一些短詩,年紀稍長,父親羅傳珍更親自傳授古今詩詞、典故,啟蒙羅家倫的文學造詣。四歲進入私塾就讀,羅家倫回憶此段受教經驗,以「慘酷的摧殘腦筋」來形容,可見此段經驗對他而言是個不堪回首的過去,直至十五歲才進入英文夜校學習外文。民國六年,羅家倫二十一歲,考取北京大學歷史系。民國七年,與傅斯年、顧頡剛、康白期等人辦《新潮月刊》,提倡文學革命。民國八年,羅家倫被推選為五四運動三人代表之一,將書面意見呈交美、法、英、義各國公使館。民國十七年擔任北京 清華大學首任校長,民國二十一年接掌南京 中央大學,掌管學校校務期間,秉持「創造一種新的精神,養成一種新的風氣」的原則,帶領學子進入學習殿堂。民國三十六年擔任首位駐印度大使,協助催生印度憲法與國旗。民國四十七年擔任國史館館長,民國五十八年因肺炎、血管硬化等症狀,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年七十二歲。譯有《新人生觀》著有《思想自由史》、《逝者如斯集》、《新民族觀》、《文化教育與青年》、《科學與立學》、《疾風》、《耕雲集》等書

古詩選

文章重點

  • 第一首〈迢迢牽牛星〉藉牛郎、織女的故事,表達男女間相思之情
  • 第二首〈歸園田居其一〉表明作者辭官回家,重新懷抱自然的喜悅
  • 第三首〈登幽州臺歌〉敘述作者登幽州臺,望著浩瀚廣大的宇宙,透露自己失意寂寞的情懷
  • 第四首〈庭中有奇樹〉,藉庭院中奇特的樹木開花,表達對親友的思念
  • 第五首〈慈烏夜啼〉,以慈烏因失去母親而哀啼的故事,勸誡世人要遵行孝道
本課的學習重點在於辨別古詩的定義,並注意古詩格律和近體詩格律的差異。 此外,因為此五首詩運用許多修辭及象徵手法表現,同學們須明確掌握

作者簡介

  • 第一首、第四首詩選自《昭明文選》〈古詩十九首〉,作者佚名,據傳為東漢末年的作品,第一首詩是一首抒情詩。藉由敘述牛郎和織女被一條淺淺的銀河阻隔,咫尺天涯,相望而無法相聚的故事,描寫人間男女分離的悲情。詩中有想像的成分,也傳達了部分現實,將人類情感發揮到極致,雖然悲傷,卻也充滿美麗的浪漫氣息。〈古詩十九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作者大多亡佚,推論應是出自東漢末年失意文人之筆。南朝梁昭明太子 蕭統將這些無標題且無作者名的作品,以「古詩」一詞統稱,收錄在《昭明文選》中,並定名為〈古詩十九首〉,後人以每首詩的第一句定為該詩的題目。〈古詩十九首〉的內容反映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夫妻分離,遊子離鄉背井,士人失意的苦悶,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感嘆,語言自然生動,情感豐富
  • 第二首詩作者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東晉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卒於宋文帝 元嘉四年。好友私諡為「靖節先生」。陶淵明為東晉名臣陶侃曾孫,少時便懷有高尚的情操,厭惡當時政治、社會的腐敗,不願作官。但因家貧,曾幾度出仕。四十一歲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便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並作〈歸去來辭〉以明志,之後隱居柴桑,過著恬淡自得的耕讀生活。其詩文自然質樸,被譽為田園詩人之宗。由於六朝盛行奢華的文風,陶詩不為世人所重,唐、宋以後才普受推崇,有《陶淵明集》傳世。
  • 第三首詩作者陳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人。生於唐高宗龍朔元年,卒於武后 長安二年。陳子昂二十四歲中進士,在政治上擁有想要積極改革的熱情,卻懷才不遇,後得罪武攸宜,而遭誣陷入獄,憂憤死於獄中。因曾任右拾遺,世稱「陳拾遺」。在文學方面,陳子昂提倡復古文風,反對南朝以來頹靡奢華的詩風,是唐詩革新運動的先驅,對於初唐詩壇有卓越貢獻,著有《陳伯玉集》
  • 第五首詩作者白居易,字樂天,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白居易天資聰穎,二十九歲時考上進士,具有積極的政治理想,卻因寫了許多抨擊時事的詩歌而得罪權貴,因此被貶為江州司馬,從此政治態度轉為消極。白居易是中唐詩歌革新運動的重要人物,他主張詩歌必須反映現實,補察時政,洩導人情,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中唐時期重要詩人。白居易和元稹文風相近,時常唱和,因此並稱「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並稱「劉 白」。晚年定居洛陽,放意詩酒,自號醉吟先生,又因常和香山寺的僧侶往來,因此自號香山居士後人編有《白居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