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
元
回
顧
|
- [歷史] 臺灣歷史分期
- [歷史] 臺灣原住民的分類
- [歷史] 荷蘭和西班牙在臺的時期
- [歷史] 鄭成功和鄭經
- [歷史] 臺灣地名的由來
- [公民] 自我與成長
- [公民] 馬斯洛五大需求理論
- [公民] 生命的意義與特性
- [公民] 家庭生活
|
一分鐘準備段考
- 歷史
- 闔上課本,要能回想起每個單元的時代與特色
- 理解歷史事件的原因與經過,清楚歷史人物的地位與影響
- 地理
- 看到圖表要能判讀其中的資訊
- 地形、氣候、水文、人口、交通、產業等,定義與各區域特色要清楚
- 公民
- 每個專有名詞的意義能了解
- 能用生活周遭的例子來複習課本中的概念
|
歷史:臺灣歷史分期
分期
|
時間
|
大事紀
|
史前時代
|
50,000 年前起
|
舊石器晚期
|
臺東長濱文化:以打製的石器(不加修飾的原始礫石片)為主要工具,經濟生活為漁獵、採集,並已知用火
|
5,000 年前起
|
新石器時期
|
早期
|
臺北八里大坌坑文化:出現繩紋陶
|
中期
|
臺北圓山文化:貝塚顯示濱湖而居
|
晚期
|
臺東卑南文化:居住在整齊的石板屋;
遺址發現玉器,顯現其審美觀念;陪葬品多寡顯示貧富分級及宗教觀念萌芽
|
2,000 年前起
|
金屬器時期
|
臺北八里十三行文化:已知煉鐵,適應潮溼環
境,住干欄式住屋
|
國際競爭時期
|
西元17 世紀
|
1. 活動族群: 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
2. 西元1624 年,荷蘭人占領臺灣南部,臺灣本島首次出現歐人政權
3. 西班牙人占領臺灣北部16 年(西元1626 ∼ 1642 年)
4. 西元1642 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獨占全臺38 年(西元1624 ∼ 1662 年)
|
鄭氏治臺時期
|
西元1662 ∼ 1683 年
|
1. 歷經: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代
2. 臺灣第一個漢人政權,把漢人的典章制度傳入臺灣
|
清領時期
|
前期: 西元1683 ∼
1858 年
|
1. 西元1683 年,施琅攻取臺灣,鄭克塽出降,自此進入清領前期
2. 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清廷消極治臺
|
後期: 西元1858 ∼
1895 年
|
1. 西元1858 年英法聯軍之役後,臺灣開港通商
2. 西元1874 年日軍犯臺(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積極治臺
3. 西元1885 年中法戰後,臺灣建省,甲午戰前臺灣成為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行省
|
日本殖民時期
|
西元1895 ∼ 1945 年
|
西元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訂立《馬關條約》,清朝將臺灣、澎湖割讓日本
|
中華民國在臺灣
|
西元1945 年∼迄今
|
1. 西元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臺、澎回歸中華民國
2. 西元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
歷史:臺灣原住民的分類
分類
|
|
平埔族(平埔番、熟番)
|
高山族(高山番、生番)
|
分布區
|
臺灣西部及東北部平原、丘陵地
|
臺灣山區、東部、蘭嶼
|
族群
|
噶瑪蘭(宜蘭)、凱達格蘭(臺北)、 西拉雅(臺南;崇拜祖靈的場所稱為
「公廨」,有祀壺信仰與阿立祖祭)、 道卡斯(竹、苗)等等
|
泰雅(紋面)、賽夏(矮靈祭)、布農(中央山脈守護者、打耳祭)、鄒、魯凱(百合花為象徵、崇拜百步蛇)、排灣、卑南(猴祭)、阿美(豐年祭)、達悟(飛魚祭)、邵(日月潭)、太魯閣、撒奇萊雅、賽德克
|
社會組織
|
1. 西拉雅族為母系社會:女子繼承家產,婦女耕種,男子漁獵
2. 行贅婚制
3. 老年男子才可參與公共事務
|
1. 母系社會:阿美、卑南、撒奇萊雅
2. 父系社會:賽夏、鄒、布農、邵、太魯閣、泰雅、賽德克
3. 貴族社會:排灣、魯凱
4. 長老會議:阿美、賽夏
5. 達悟:沒有明顯階級制度,但有漁團組織,一起造船、結網捕魚,平分漁獲
|
共同點
|
1. 均有母系社會
2. 均屬南島語系:唯一分布在島嶼上的語系
3. 均未發展出有系統的文字
4. 約2,000 年前進入金屬器時代
|
歷史:荷蘭和西班牙在臺時期
項目
|
荷蘭
|
西班牙
|
時間
|
西元1624 ∼ 1662 年,
計38 年
|
西元1626 ∼ 1642 年,
計16 年
|
據點
|
荷蘭東印度公司
(印尼雅加達)
|
菲律賓
(呂宋馬尼拉)
|
占領地
|
1. 西元17 世紀,荷蘭兩度占領澎湖,但都被明朝守將沈有容等逼退
2. 西元1624 年,荷人轉往大員(臺南),臺灣本島首次被歐人占領
3. 西元1642 年將西班牙逐出,獨霸臺灣
|
西元1626 年,西班牙占領雞籠(今基隆)、淡水等臺灣北部地區
|
築城
|
在今臺南建熱蘭遮城(安平古砲臺、臺南紅毛城)、赤崁樓(普羅民遮城、普羅文西城)
|
在淡水建聖多明哥城,位於今淡水紅毛城附近;在基隆建聖薩爾瓦多城(今和平島)
|
統治方式
|
1. 荷蘭統治原住民
(1) 行政:「臺灣長官」為荷蘭治臺的最高長官,召集「長老」集會,傳達政令,在社內行使司法權
(2) 宗教:荷蘭基督教傳教士設教會與學校
2. 壓迫漢人:不給土地所有權,收重稅,禁止漢人與原住民交易
3. 西元1652 年,爆發郭懷一抗荷事件
|
由於日本厲行鎖國政策( 日本為控制國內社會秩序,西元17 世紀起禁止日本人到海外貿易,只准荷蘭人和中國人到長崎貿易),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商機受到影響,因此西班牙人專注經營菲律賓,只留下少數兵力在臺灣,西元1642
年被荷蘭人逐出臺灣
|
傳教
|
1. 臺灣最早的文字:西元17 世紀,荷人為傳教而傳入羅馬拼音字,出現新港文書(西拉雅文、紅毛字、番仔文);在新港社(臺南新市)最盛行,用來進行各種土地契約的簽訂,是研究臺灣原住民歷史的重要史料
2. 臺灣有羅馬拼音的原住民語《新約聖經》翻譯本,在西元19 世紀時仍有使用
|
在臺北設教區傳播天主教
|
歷史:鄭成功和鄭經
項目
|
鄭成功
|
鄭經
|
抗清
|
於大陸抗清,受挫後轉進臺灣驅逐荷蘭人
|
趁清三藩之亂占閩、粵,後退回臺灣
|
政制
改革
|
1. 在臺南赤崁設承天府為行政中心
2. 承天府以北設天興縣,以南設萬年縣
3. 稱臺灣為東都,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
4. 澎湖設安撫司
|
1. 保留承天府
2. 天興縣、萬年縣改為州
3. 東都改名為東寧
4. 設南、北路安撫司,處理原住民事務
|
文教
推展
|
因初到臺灣忙於對荷蘭作戰,不久病逝,少有作為
|
陳永華在臺南建臺灣首座孔廟( 全臺首學),為漢文化在臺發展奠定基礎
|
歷史: 臺灣地名的由來
1. 與原住民語相關者:北投、雞籠、艋舺、竹塹、打狗、烏來皆來自平埔族語。
2. 源於外語譯音者
(1) 與歐語有關:「三貂角」即西班牙語Santiago 音譯。
(2) 與日語相關:打狗改為高雄,阿猴改為屏東。
地理: 位置與範圍
1. 位置
項目
|
相對位置
|
絕對位置
|
意義
|
用來描述兩個事物之間,相對的位置關 係,並無明確指出其所在地點
|
可明確指出其所在地點
|
舉例
|
1. A 在B 的東方(以B 為基準)
2. 臺灣位於中國的東南方
3. 甲生坐在乙生的前方
|
1. 網格(坐標):(D,3)
2. 經緯線:(120°E,30°N)
3. 臺灣位置介於: 東經120° ∼ 122° 與北緯21° ∼ 26° 之間
|
2. 經緯線:構成一個互相垂直的坐標網,能明確迅 速地尋找位置,此即「定位」的重要依據。
(1) 經線
a.國際上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的經線作為0° 經線(本初經線),向東、西各180°,向東的經線稱為東經(E),向西
的經線稱為西經(W)。
b.國際換日線:180° 經線,為避免紛擾、避 開國家領土,故為一歪斜經線。
c.「 定時」的概念:即指時區的計算。全球共分為24 個時區,每個時區跨 越15° 經度。
◆ 時間:向東時間愈多。
◆ 日期:東半球若經過國際換日線至西半球,則日期少一天。
(2) 緯線
a.氣候特徵:寒帶、溫帶、熱帶。
b.四季變化:緯度愈低,四季的變化愈少。
c.晝夜長短:夏季緯度愈高,白晝愈長;冬季緯度愈高,白晝愈短。
3. 等高線:相同高度的點連結而成的閉合曲線。
(1) 高度:同一條等高線上的任一點,高度均相同。
(2) 間距:等高線的間距值必相同。
(3) 形貌:等高線愈往中央,數值愈大時,表示為凸起的地形;等高線愈往中央,數值愈小時,表示為中央低陷的地形。
(4) 坡度:等高線愈密集,表示坡度愈陡峭。
(5) 河谷:凸向高值為河谷,凸向低值為山脊。
(6) 等高線重疊:「懸崖」地形。
4. 比例尺
項目
|
內容
|
定義
|
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例,稱為比例尺或縮尺
|
公式
|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
比例大小
|
1. 大比例尺:如1:5,000,涵蓋範圍小、地圖詳細、物件大
2. 小比例尺:如1:500,000,涵蓋範圍大、地圖簡略、物件小
|
5. 臺灣的位置與範圍
(1) 臺灣的位置
a.約位於東經120° ∼ 122° 與北緯21° ∼ 26° 之間。
b.臺灣以120°E 為「中原標準時區」,由於因位於東邊第8 個
時區,故又稱為 「東八時區」。
c.北回歸線23.5°N 通過臺灣外海的澎湖及本島的嘉義、南
投、高雄、花蓮等地。
(2) 臺灣的範圍:包含臺灣本島及澎湖群島、金門、馬祖、東沙群島、龜山島、 綠島、蘭嶼、小琉球、七星岩等等。
6. 臺灣的行政區
(1) 5 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 由行政院直接管轄,地位同「省」。
(2) 3 個省轄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由省管轄,地位同「縣」。
(3) 臺灣省12 個縣: 桃園縣、新竹縣、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 南投縣、花蓮縣、雲林縣、嘉義縣、臺東縣、屏東縣和澎湖縣。
(4) 福建省2 個縣: 金門縣及連江縣的馬祖。
地理:地形
1. 定義:地表上高低起伏的型態稱為地形。
2. 成因:臺灣島主要受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的影響,海中沉積物被擠出海面而形成新褶曲(褶皺)地形。又因位處板塊交接帶,故地質不穩定,地震、火山多。
3. 種類:臺灣的地形包含山地、盆地、平原、台地、丘陵。因地塊小、地質新,故沒有「高原」地形。
4. 特徵:山多田少、山高水急。
gn="center" class="style1">公民:自我與成長
1. 自我認識
項目
|
主要內容
|
意義
|
自己了解自己
|
途徑
|
1. 透過自己:從身體構造、生活行為等方面來了解
2. 透過他人:透過別人的反應來看自己(鏡我的概念),可反射出自己的行為是
否為社會所接受
|
目標
|
做好管理自我,最後能達成自我實現
|
2. 成長階段
階段
|
年齡
|
任務
|
幼兒
|
1 ∼ 6 歲
|
需要被保護和照顧;形成「我」的觀念
|
兒童
|
6 ∼ 12 歲
|
人格行為的養成期;學習能力最強
|
青少年
|
12 ∼ 18 歲
|
注重同儕團體,最在乎同儕的看法
|
壯年
|
18 ∼ 65 歲
|
泛指出社會工作後的階段;需要工作養家
|
老年
|
65 歲以上
|
享受晚年生活
|
公民:馬斯洛五大需求理論
提出者
|
層次
|
需求
|
例子
|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
精神
|
自我實現
|
完成理想或夢想
|
尊重
|
他人的尊重、自我的成就感
|
心理
|
愛與隸屬
|
能得到親情、友誼的支持
|
安全
|
生命、財產的保障;工作領薪水
|
生理
|
生理
|
呼吸新鮮空氣、飲食等等
|
公民:生命的意義與特性
項目
|
主要內容
|
意義
|
在於內涵,在於如何活出漂亮的人生,而不在於長短
|
特性
|
平等性
|
人無貴賤之分
|
無常性
|
天有不測風雲,如九二一大地震、美國九一一事件
|
有限性
|
因為人的生命有限,顯得有價值
|
不可回逆性
|
生命不能重來
|
公民:家庭生活
項目
|
分類
|
主要內容
|
主要
家庭
類型
|
核心家庭
|
夫妻加上未成年子女(或未婚子女)組成,又稱小家庭、夫妻家庭
|
折衷家庭
|
祖父母、父母與子女三代同住的家庭,又稱三代家庭、主幹家庭
|
聯合家庭
|
祖父母、叔伯、姑姑等血親都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又稱大家庭、血緣(親)家庭
|
成員
關係
|
配偶
|
因為婚姻而結合,如先生和太太
|
姻親
|
因為婚姻關係而發生的親屬關係,如嬸嬸、姑丈,以及妯娌(媳婦間)、連襟(女婿間)等等
|
血親
|
1. 自然血親
(1) 直系:己之所從出或從己身所出者,如父子
(2) 旁系:非直系之血親,如兄弟姐妹
2. 法定血親:透過法律收養,又稱擬制血親,如養父母與養子女
|
家庭
功能
|
生育
|
生兒育女,是無法被取代的功能
|
教育
|
學習到未來的生活技能、價值觀等等
|
經濟
|
家庭的日常消費,包含收入和支出等等
|
保護照顧
|
家有「心靈的避風港」之稱;又稱為心理功能
|
家庭
衝突
|
意見習慣、家務分工、經濟等方面都是產生衝突的原因
|
|